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如何讓“一片葉子”迸發出新的活力?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云南省綠春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國輝,解碼綠春縣強化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做活茶產業“共富文章”的創新路徑。
記者:綠春作為“中國茶葉百強縣”,要繼續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大文章”,您覺得其中的關鍵點在哪?
趙國輝:關鍵要有“一盤棋”思維。要成就“一盤棋”,組織力至關重要。我們在茶產業發展全程注重黨建引領,鍛造茶產業“一盤棋”。
組織聯建聚合力。綠春縣在14家茶企成立黨支部13個,推行“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工作模式,黨建引領茶產業健康發展。以8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為核心,成立120家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涉及茶園8.2萬畝,帶動茶農1.11萬戶4.98萬人。
企業聯動促發展。先后向茶企選派黨建指導員11人,促進縣內所有茶企改變生產、銷售模式,提升茶葉標準化生產能力,培育新型經營茶企139家、獲食品生產許可16家。
標準聯創提品質。制定高香白茶、綠春茶等團體標準,建設標準茶園1300畝、品種改良700畝,綠色有機茶園認證面積近4萬畝,認證綠色有機產品、綠色食品81個。
在黨組織引領下,大興鎮岔弄社區成立了甜水塘茶葉專業合作社,按照最新的茶葉標準進行加工生產,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建立綠色茶葉品牌,產品品質有了保障,各地企業紛紛來合作社采購茶葉。截至目前,今年采購數量就達到30噸以上,而且每公斤茶葉比市場價高了4元,群眾在黨組織帶領下得實惠。
記者:茶產業是綠春的“拳頭產業”,如何加快產業技術創新升級,使之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呢?
趙國輝:專家是帶動一個產業發展的強勁馬達,因此,我們注重把專家力量組織化,賦能茶產業“科技值”。
組建專家工作站。不久前我們成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楊亞軍研究員專家工作站”,由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兼任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楊亞軍研究員及其團隊為瑪玉茶的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和新品種培育提供技術支撐。建設“汪東風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由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汪東風團隊起草制定《綠春縣茶園管理技術規程》《瑪玉茶》兩個標準,有效促進茶園管理和茶葉加工生產的規范。
打造科研示范基地。依托云南農業大學高俊教授團隊,引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綠春縣茶產業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投入國家科研資金600萬元建設7個茶葉技術創新示范基地,采取“科研項目+公司基地+務工農戶”模式,截至目前,公司累計發放勞務費172.7萬元,惠及農戶136戶。
優化科技集成示范。借助國家科技特派團、中央定點幫扶單位、省州掛聯綠春專家團隊等力量,建立6個茶葉精深加工技術生產基地,著力推進技術創新,“綠春縣茶葉精深加工技術集成創新及推廣應用”入選2023年教育部第七屆直屬高校創新試驗典型項目。
近年來,依托國家科技特派團技術力量,綠春縣在綠鑫生態茶葉公司建設科技示范基地,從福建引進良種“烏牛早”“龍井43”等,改進生產設備和生產線,不僅提高了經營效益,還帶動了周邊群眾在茶山就近就地務工,輻射帶動茶農種茶致富,實現“一項目多成果”。
記者:“小茶葉”變身“大產業”,綠春在組織化創新方面還有什么探索?
趙國輝:在整個茶產業鏈的發展中,我們還注重技能培訓組織化、幫扶力量組織化、特色宣介組織化。
技能培訓組織化,壯大茶產業“人才鏈”。育強“人才鏈”。依托“萬名人才興萬村”行動、綠春鄉村振興學校等載體,加強茶葉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本土茶葉人才2000余人。培植“技能鏈”。采取“國家特派團成員+企業+人才”等結對形式,開展“線上+線下”培訓47期2561人次。構建“培訓鏈”。將茶葉技能培訓納入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內容,對全縣茶企、茶農、村干部開展有機認證培訓、茶加工及品質鑒別等技術培訓,開展“理論+操作”培訓43期2300人次。本地青年張彥輝通過積極參加各類省州縣茶藝培訓,獲得人社部門頒發的國家級茶藝師資格證,還成當上了“培訓講師”,孵化了24名本土茶藝人才。
幫扶力量組織化,提升茶產業“增收量”。“校地”結對促農。整合重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資源,探索“高校+公司+合作社+基地+茶農”利益聯結機制,開展消費幫扶和展銷,帶動綠春茶產品走向重慶、山東,受益茶農203戶1200余人。“企企”結對促銷。舉辦2024年綠春縣早春瑪玉茶開采節,邀請全國各地知名茶企代表、幫扶單位、高校走進綠春,與綠春本地茶企“結對”,陸續征集到各品類茶葉預訂單共5212噸,完成交付后預計交易額將達1.862億元。“企農”結對促收。舉辦茶葉技能培訓班,組織技能大賽,茶企與周邊群眾簽訂務工協議,培育“竹背簍”綠春摘茶勞務用工品牌。近年來,在上海長寧區幫扶力量和資金的幫助下,綠春先后建設了5個大中型茶葉初制所,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解決了茶產品加工能力不足的問題,并借助上海展銷會契機,推動綠春茶進入上海市場。
特色宣介組織化,提升茶產業“知名度”。“微平臺”宣傳。開展瑪玉茶開采節話題短視頻大賽,以茶為媒,舉辦茶文化展示、產品交流等精彩活動,全網流量達1600萬次。“引進來”宣傳。邀請中央、省、州媒體參加綠春開采節盛會,網上瀏覽量2100萬次,通過云端讓更多游客領略了綠春茶的歷史文化,進一步擦亮綠春“瑪玉茶”品牌。“走出去”宣介。主動融入云南建設國家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戰略布局,組織縣茶葉協會、電子商務協會等抱團,參與首屆南亞茶葉節及第十五屆中國云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等茶事活動,成功向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推介綠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