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西省黎城縣黎侯鎮陳村高標準農田建設施工現場,一臺臺挖掘機在揮舞“長臂”破石掘土,推土機來回奔走整地,工匠們精心砌墻保土,機器轟鳴聲、鐵錘碎石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一曲“小田”并“大田”、“糧田”變“良田”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進行曲。
40多年前,陳村農民分到了土地,大塊的條田被田埂分割;40多年后,陳村農民又鏟除田埂重新結合到了一起?!斑^去,這60畝耕地是按肥力、地勢、灌溉條件,分給了83戶,”村民武文中回憶說,“最頭疼的是排隊澆水,有時候從前一晚開始排隊,一直等到第二天下午。”
武文中有2塊互不相連的“巴掌田”,最大的一塊0.45畝,最小的一塊0.12畝,由于耕地分散,種要分成2次,收也要跑2個地塊,至于平時的除草、施肥、澆水等,更是哪一處也不能落下。“兩塊地相隔一段距離,我騎著摩托車來回跑。有時候一晚上同時給2塊地澆水,全家老小要通宵守在田埂上。過去,因為澆地的事,村里常有打架的?!蔽湮闹姓f。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革勢在必行。陳村村“兩委”決定以“規?;?、宜機化、生態化、智能化、產業化”為方向,以“小田變大田”集成改革為抓手,實行分區域、分地塊、分土地類型差異化整治。
然而,改革一開始很不順利。陳村黨支部書記陳鑫蓮說,許多農戶認為自家責任田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怕整合過后,給自己換回土層淺、地力薄的地塊,影響收成,不劃算。還有一些農戶將原責任田旁的溝溝岔岔進行了平整,擔心這些不算面積。
為保證農戶承包土地權益不受損、經營面積不減少,村干部逐門上戶走訪。經過耐心解釋,所有農戶全部同意“小田變大田”,同意以土地流轉的方式由村集體實施。“從去年秋收到現在,我們按照宜平則平、宜梯則梯的原則,實現小塊田化零為整,不僅農業機械有了用武之地,通過整合還新增了60畝耕地。”黎侯鎮鎮長劉建國說。
小田變大田,帶來了多方面效益。記者與農戶掰著指頭算起了增收賬。先算成本。過去,請農機手來田間作業,得花上好幾天,耗油又費事。今年,從整地、起壟、播種、施肥、噴藥、收割全過程機械化,每畝總成本降低20元。再算增收賬。今年,計劃實行輪作模式,進行大豆玉米套種,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統一管理,每畝預計增收約200元。最后還有土地“溢出賬”:土地合并后的溢出面積60畝,給村民和村集體又帶來一筆可觀收入。
黎侯鎮黨委書記路玉棟說,陳村試點小田變大田,帶動全鎮土地綜合整治,耕地增加了,糧食增產了,農民增收了,集體經濟也增強了,可以說一舉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