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山多地少又缺水的窮溝溝,十多年間蝶變為全國聞名的先進村,靠的是什么?初夏時節,記者來到群山環抱中的湖南省湘西州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
眼前,成片的獼猴桃林順著山勢綠意涌動,空中,一架植保無人機“嗡嗡嗡”地在蜜柚上空監測……看著自己親手嫁接的果樹健康成長,一顆顆綠寶石般的果子掛在枝葉間,種植大戶田儒兵的嘴角浮起笑意。當問到這種有效防止獼猴桃“患癌”的絕活怎么學來的,田儒兵擺擺手說“村里人都會”。
“村里人都會”,這話可不假。“我們村家家有果園、戶戶有苗圃,每棵果樹都有技術含量,目前全村共有省、州、縣科技示范戶270戶,中、初級農技師職稱共69人,83人持有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已連續駐村5年的第一書記唐金生儼然一位“技術哥”,“獼猴桃好吃樹難栽,最怕潰瘍病搞破壞,處理不及時有可能毀園。你看那邊,獼猴桃住的是半封閉式大棚,溫濕可控,經過嫁接,抗病性大大增強。”
菖蒲塘村是一個以土家族為主的民族聚居村,地處武陵山腹地,過去貧窮又落后。上世紀90年代初,沖著“一籮筐獼猴桃可以換一臺黑白電視機”的高收益,時任村書記王安全和黨員干部帶頭種下“搖錢果”,雖說初嘗了甜蜜滋味,但獼猴桃潰瘍病一直是致富路上的“攔路虎”。
老一輩人的敢闖敢試,是勇氣更是擔當。在省里專家幫助下,經過無數次“土實驗”,終于發現耐腐的水楊桃最適合做嫁接砧木。今年72歲的丁清清就是村里最早掌握嫁接、繁育技術的“土專家”。獨門技藝不獨享,丁清清手把手帶出50多位種植大戶。有了水楊桃砧木嫁接、斷根高位嫁接等技術,一批批市場稀缺的獼猴桃和柚子品種被引進來,菖蒲塘村的產業興村、科技強村之路越走越寬。
科技的味道有多甜,只有嘗過的人才知道。“自2013年以來,我們依靠科技,開拓市場,水果產業越做越大。到2023年底,全村果苗產業發展面積增至8000多畝,是原來的4.9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2826元,是原來的5.4倍;村集體經濟收入增至305萬元,是原來的101倍。”村黨委書記周祖輝自豪地說,菖蒲塘村既賣水果也賣技術,如今“科技育苗”是這個村最閃亮的名片。
“菖蒲塘村的水果品種不斷迭代,始終領跑周邊水果產業發展。哪個品種好、哪個行情看漲,我們可以快速切換。”周祖輝說這話的底氣就來自“高位嫁接”技術,“實生苗3年才能掛果,高位換品種嫁接第二年就掛果,提前一年。”田儒兵過去在上海打工,2012年回鄉干起種植,“這4畝是我自己嫁接的‘蜜香金果’,每畝可產五六千斤,一斤能賣到15元。”他指指另一邊,“我還育了5畝苗木,一畝1萬株,一株苗至少可賣5元。”家鄉富起來美起來了,田儒兵的女兒大專畢業后選擇回村就業。
消費者挑剔的味蕾,催促著農技人不斷推新品。“不斷創新才能持續發展,不創新收入就會走下坡路。”丁清清在“米良一號”基礎上成功芽變出“翡翠香果”無籽獼猴桃,不但價格高了4倍,且無需人工授粉。從引種到自育,菖蒲塘村又成功邁出一大步。現在,菖蒲塘村僅獼猴桃種植面積就有6000多畝,有綠心、紅心等9個不同品種。周祖輝介紹,“我們還在基地發展立體農業,在紅心獼猴桃下面套種靈芝,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過去人說“有女莫嫁菖蒲塘,家里只有爛籮筐”,可早年從外鄉來拜師,后來嫁進菖蒲塘村的田香群卻從未后悔過。“臘月和正月、二月最忙,早上一睜眼忙到夜晚,熟手一天可做2000多株苗木。”田香群說。隨著到菖蒲塘村買苗木的果農越來越多,對外輸出技術的活也越跑越遠。田香群是丁清清兒媳,身為“技二代”,她擔起了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隊”隊長一職。這支隊伍從最初16人擴大到247人,幫助周邊14個鄉鎮嫁接果園,帶動368戶發展果園1800多畝,足跡已經遍布貴州、重慶、四川、陜西等13個省(區、市),年創收達1000萬元。
菖蒲塘村由四個自然村寨合并而來,2019年“接棒”任書記的周祖輝,還是省級龍頭企業周生堂生物科技公司的董事長。“公司和附近8個村簽訂保底收購合同,年收購水果1000多萬斤,發展水果深加工業,實現產值1億元。”這位80后“斜杠青年”快人快語、敢闖敢試,“村企共贏是我們的目標,科技興農是我們不變的方向。”
這幾年來,省農科院專家工作站落戶菖蒲塘村,13名專家定點開展種植技術攻關和產學研合作,全省首家獼猴桃科技小院在村揭牌,5名研究生常駐村里……周祖輝表示,通過一系列政策還將吸引更多人才到村,推動農文旅更深融合,發展大健康產業,“我們的事業比蜜還甜。”
本報記者 李海明 華賢東
通訊員 趙龍躍 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