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在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臺盤鄉棉花村的紫薯產業基地,村民正在為長勢喜人的紫薯苗壟培土施肥、清除雜草。
“我們村申報的高山紫薯農產品剛剛拿到‘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證書’。紫薯進該名錄的只有兩個,我們是其中之一。村民得知這個消息后,種植熱情高漲。”棉花村黨支部書記王堂亮自豪地說。
棉花村位于臺盤鄉東北部,水資源和土地資源都極其匱乏,種過水稻,遇到干旱就顆粒無收。為打破制約村級發展的瓶頸,棉花村村“兩委”積極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帶領群眾種植紅薯。紅薯雖耐旱產量高,但價值相對較低,一年忙下來也沒幾個錢,村干部感到“薯”道很難走。
隨后,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請來農技專家把脈問診,經過專家指導,棉花村調整種植品種,將目光聚焦到紫薯上。能種的還包括玉米、山菊花、向日葵,但附加值都不如紫薯,紫薯市場價是紅薯3倍以上。2019年,棉花村村“兩委”創辦村供銷合作社,駐村第一書記劉開福租田試種紫薯。
2022年,面對試種紫薯的成果,農戶不再觀望,67戶黨員戶帶頭種了80畝紫薯。雖然紫薯產業剛剛起步,但制度設計立馬跟上,依靠黨員帶頭補種苗、補肥料、補耕地費和農戶以土地參與、勞動力參與的“三補兩參與”模式,紫薯產業健康發展。村里還成立先鋒服務隊,幫助弱勞動力家庭耕地。
當年,雖然經歷了大旱的考驗,紫薯依然實現豐收,80畝地收獲了5萬多斤。銷售上,光是劉開福所在的供電系統,就買走了2萬斤。“本地紅薯才賣五毛一斤,這個紫薯超市賣7塊錢一斤,你說差距大不大?”棉花村三組的黨員示范戶張仁發說,“石頭縫里的田塊有這么高的效益,去年1畝多地就賺了1萬多元,真是沒想到。”
到了2023年,參與種植的就達到213戶、230畝地,收獲18萬斤紫薯,產量比2022年還要高。今年,全村種紫薯的田地達到530畝,其中散戶種植250畝、村集體種植280畝。同時,棉花村引進茶葉種植企業,在中國農科院蔬菜所和徐州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實施茶薯套種,有效利用土地資源。
在經營制度上,棉花村成立臺江縣棉花振興有限公司,提出村村合作、村企合作、村社合作,振興公司與村社抱團發展。看到棉花村的老鄉種紫薯賺了不少錢,周邊的村民也心動了。今年,臺盤鄉、方召鎮、老屯鄉、排羊鄉、萃文街道、臺拱街道等6鄉鎮15村加入了紫薯種植,由棉花村向各村提供紫薯苗,并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共同發展臺江高山紫薯產業。一個村的一大步,變成了一個縣的“一小步”。劉開福很有信心地說,“將來的步子會更大。”
探索無止盡。棉花村村“兩委”在駐村工作隊牽頭下,注冊“寨嘎嘎”“棉花村上”品牌,請專業人員設計品牌形象標識。同時,與公司通過訂單生產模式,簽訂購銷合同,借助企業優勢讓紫薯產業再上新臺階。
一片紫薯地,綠了山地,美了鄉村,富了村民。棉花村村民迎著紫色“薯”光,正大步邁向美好生活。
本報記者 周靜文
通訊員 李丹陽 邰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