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保護好高原湖泊,不讓一丁點污染下水,一邊要靠水吃水,不能讓群眾守著美麗的湖泊過窮日子。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如何破解?筆者走進瀘沽湖畔的云南省寧蒗縣落水村,尋找答案。
落水村是一個著名的摩梭母系制文化村和旅游名勝地。走進村落,一條寬闊的水泥路穿村而過,客棧、超市、酒吧、服裝店等映入眼簾,來自各地的游客在湖邊賞景。
早年的落水村不是這樣的。由于山高路遠,耕地少且肥力低,村民們守著美麗的瀘沽湖過窮日子,依靠種玉米、土豆和捕魚勉強度日。當地為此有“嫁女不嫁落水村”的說法。
如何讓資源鼓起村民的“錢袋子”是落水村黨總支最頭疼的事情。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他們看到了希望。村黨總支依托瀘沽湖高原湖泊優美風光和獨特摩梭母系文化底蘊,堅持黨建引領成立“旅游合作社”發展鄉村旅游,持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為進一步減少瀘沽湖污染負荷,減輕生態保護壓力,村黨總支積極動員黨員群眾,響應《云南省瀘沽湖保護條例》《云南省瀘沽湖湖濱生態紅線及湖泊生態黃線“兩線”劃定方案》等政策文件要求,還田于湖,還林于湖,還地于湖。村黨總支書記曹壽山態度很堅定:“只要守住美麗的瀘沽湖,大家永遠有錢掙,污染了瀘沽湖,那是砸了子孫后代的飯碗?!秉h員干部帶頭,村民跟著干。截至目前,村里已全面拆除沿湖17處親水平臺和6個碼頭并恢復自然形態,拆除生態紅線范圍內160戶民居客棧建筑,完成5條主要入湖河道和4條山水溝渠的治理任務,推動湖水水質不斷優化、水岸風貌持續改善。
摩梭人在上千年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俗,村黨總支按照“優美風光吸引游客,摩梭文化留住游客”的思路,堅持傳承獨特摩梭文化,日常在大落水碼頭廣場組織摩梭“甲搓舞”,每年組織“轉山節”賽馬活動、祈福儀式等,讓廣大游客領略摩梭文化。依托“瀘沽湖景色觀光+民宿客棧+摩梭風情文化旅游”的產業發展模式,構建以文旅產業為核心,依靠山、水等自然資源,結合民風民俗風情特點的發展格局。如今,大多數村民都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從事旅游接待、游船、民族傳統打跳、民宿客棧經營等工作。截至2023年底,落水村人均年收入達2.8萬元。
通訊員 寧蒗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