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制作的第一把薩克斯。尹丹丹 攝
“你看,這就是村里制作的第一把薩克斯,”天津市靜海區蔡公莊鎮四黨口中村黨總支書記黃金鵬小心翼翼地拿著薩克斯,向記者介紹,“別看它外觀樸素,但卻是我們村里的寶貝!”
四黨口中村,面積不大、戶籍人口不多,如今卻生產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薩克斯,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薩克斯第一村”。一個鄉村,為何與西洋樂器結緣?近日,記者走進四黨口中村,解鎖村莊發展“密碼”。
一走進四黨口中村,就可以看到道路兩旁一排排樂器廠,隨機進入一家,便可看到貨架上整齊擺放著大小不一的薩克斯,一旁的工人正手持電氣焊,將各個零部件焊接在一起。“一把薩克斯由300多個零件組成,需經過下料、卷筒、焊接等500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黃金鵬說道。
說起四黨口中村與薩克斯的結緣史,可以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彼時,為了擺脫單一的農業種植結構,村里選派了10多人到天津市樂器廠,學習樂器配件制作技術,回村后建起了配件廠,活多但不掙錢。村里人開始思索:既然村里能做配件,為什么不試試自己組裝一支薩克斯?
不同零部件組裝的順序是什么,組裝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怎樣組裝才能保證最佳音質……大家“摸著石頭過河”,一一探索。“我們走了不少彎路。”黃金鵬告訴記者,最初組裝的薩克斯總是會有凹陷,吹起來聲音也怪怪的。后來才得知,薩克斯有一段彎曲的部分,在組裝時不能簡單的將零部件粘合在一起,而是需要往里打氣,這樣才能保證薩克斯本身的圓潤。但村里并沒有打氣設備。怎么辦?多方打聽后,得知天津管樂廠有這種設備。于是大家就等著天津管樂廠的員工下班之后,再租用管樂廠的設備,磨合帶去的各個零部件,“說實話,那時候不少零部件的大小也不合標準,組裝時鬧了不少笑話。”回憶過往,黃金鵬依舊很感慨。折騰了近一年時間,第一把薩克斯,終于順利“誕生”了。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大家又繼續打磨技藝,最終達到出口的標準。借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東風,四黨口中村的薩克斯成功“出海”,走上一條國際化路線。
一個普通的小村莊,搖身一變成為新潮的樂器村,這吸引了不少外來人口,劉濤便是其中之一。劉濤本是內蒙古人,年輕時輾轉來到四黨口中村,就職于一家樂器廠,起早貪黑地干了7年薩克斯組裝和銷售。不甘心永遠打工的他,2006年成了村里乃至天津樂器行業第一個開淘寶店的人。他的第一個訂單來自濟南,由于對方不放心快遞,劉濤便連夜買了火車票把薩克斯送過去。折騰了一天一夜后,回家后的劉濤從兜里掏出2000元,妻子當場就哭了。這一單也給了劉濤信心,堅定地走上開網店之路。雖然一開始走得磕磕絆絆,但沒想到,劉濤的淘寶店在第二年便迎來上百萬的銷售額。這在村里引起了轟動。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起了淘寶店。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的四黨口中村已不再只有薩克斯這一種西洋樂器,圓號、小號、長笛、黑管、架子鼓等100余種樂器都能在村莊找到。村莊目前共有企業114家,規上企業2家,全年生產成品西洋樂器40余萬支、樂器配件30余萬件、迷你樂器300余萬套,生產了全球三分之二的銅木管樂器,85%的產品出口,年產值達5億元,稅收1500余萬元,帶動了近萬人就業。
本報記者 尹丹丹
通訊員 徐又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