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東(左)幫農戶曬玉米。 (荔波縣委組織部供圖)
我是從小山村走向大城市的“山里娃”,受到大山的養育,現在又回到大山的懷抱。2021年畢業后,我以一名選調生的身份回到了我的家鄉荔波。一年后,我來到貴州省荔波縣玉屏街道水浦村,擔任村主任助理。水浦村也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烈士的家鄉,每次踏上這片神圣的土地,我都懷著莊重的敬仰之情。
雖說是山里走出的大學生,但回到山里我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學生。將近兩年的時光,我與村干部、群眾一起走村串戶、春耕秋收、巡山護林……一件件小事,讓我褪去了青澀,教會我與群眾打成一片,讓我在基層沃土中成長。
“鄉親們,這是我的電話號碼,大家有事可以找我……”初到水浦村,為了更好了解村情、服務村民,每次召開群眾會,我都會把自己的電話號碼重復念給大家,入戶時也主動將電話號碼存到村民的手機上。每天接到的電話不計其數:有問低保申請程序的,有問農業補貼的,有問看病報銷的。每一個電話,每一條信息,我都會認真記錄,并一一給群眾回復。我深知,每一件小事都關系到群眾對我的信任。在一次次拉家常、交心談心中,我與大家的距離越來越近,關系也越來越親,從“陌生人”變成“自己人”。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在村里,要把“心”真正沉到基層,要摸清群眾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把他們反映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做實。家住水浦村8組的覃某,父母都是智力重度殘疾人,他自己也患有肢體殘疾,一家人生活來源大部分靠低保和殘疾補助。但一家人很勤奮,養了4頭黃牛,種植5畝玉米,覃某還擔任護林員。走訪時,我了解到兩位殘疾老人行動不便,我及時聯系街道殘聯部門咨詢落實幫扶政策,幫他們申請重度殘疾家庭改造項目和3000元殘疾人創業補貼。當看到家里安裝了扶手和樓頂的護欄時,兩位老人露出了喜悅的微笑。
件件是實事,事事都辦實。我走村入戶了解到,群眾出行有困難,旱時用水需求也沒法得到保障。為此,2022年11月,我向上級部門反映,并幫助8組申請到幫扶資金12萬元,修復了一條組通公路,新建了一座蓄水池并配套水管設施,解決了群眾的“煩心事”。2023年1月,接到群眾反映水浦村7組灌溉水渠已損壞,影響農田生產灌溉。我主動向自己所在單位反映情況,爭取到補助資金5萬元,完成了長度1000米水渠的修補,保障了群眾春耕生產需求。同年8月,水浦村7組村民反映,有近20畝地的土水渠塌陷,需新建水渠。于是,我對接上級部門,但只申請得到資金1萬元。資金不夠,我入戶動員相關農戶,請他們投工投勞,最終順利完成了項目建設。
“小梁,我家今年打算種兩畝水稻,怎么投保呀?”“小梁,今年退耕還林的錢下來了沒有?”到村任職以來的一句句“小梁”,讓我從最初的“無從下手”到“得心應手”。每次走在村組里,都有人喊,“小梁,來家坐一坐,喝口水啊。”“小梁,來家吃飯咯。”我深知,這都是群眾對我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