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佩澤納(德國)譯者呂珂昕
受到疫情的阻礙,2021年年初,我才得以再次來到中國,擔任中德作物生產和農業技術示范園(DCALDP)的德方顧問。這個在中德兩國農業部門支持下成立的示范園,位于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大有鎮的黃海農場里。對我來說,從德國最大的城市——柏林搬到中國的小鎮來工作并不容易,但這難得的生活和工作體驗是我人生中的重要機遇之一,對此我充滿了期待和興奮。
說是“再次”來到中國,是因為我曾在2019年和2020年先后兩次到訪過中國。當時,我參加了兩國農業部門共同發起組織的“中德青年農業實用人才能力建設項目”,走訪了江蘇、山東、內蒙古多個省份的農業企業和農場,對中國多元發展的農業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意識到,中德兩國在農業種植和耕作上合作潛力很大,如果將兩國的方式方法結合起來,能夠取得對農民、環境和消費者更好的成果。
到示范園的最初幾個月,我再次感受到了中國人的熱情好客。晚上,我經常跟同事們一起吃飯,休息的時候還會一起去唱歌。還有一次,大家邀請我一起參加了一場婚禮。這些經歷非常有趣,也幫助我慢慢適應了這里的生活。
當然,我也逐漸適應了在中國南方大型農場里的工作流程和節奏。每天一大早,我和我的團隊領導亞歷克斯(他也是德方專家,已經在這里工作了3年)會到田里收集作物樣本,計算植株數量,評估當前做法,以分析如何改進種植方法。下午,我們會整理材料,跟當地的研究團隊進行討論,準備培訓資料或分析監測過程中采集到的數據。我們撰寫的手冊、講義、書籍等出版物都會在DCALDP微信公眾號上及時發布。
農時不太忙的時候,我們也抽時間去參觀其他的農場,并在示范園里接待來參觀的客人。從拖拉機機手到大學教授,從當地農戶到政府部門官員,他們都可以來農場與我們交流,共同討論中德作物種植。過去一年,雖然受到疫情的限制,仍然有超過3000人來示范園參觀或參加我們線上線下的活動。
在我看來,這些交流討論是我工作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通過種植理念和方法的互換,能夠直接影響到生產者的想法,促使他們采取更有效益、更可持續、對生產者、消費者和自然環境都友好的生產方式。當然,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需要時間。有時候,傳統知識和想法還會阻礙進步。不過,我看到,這里的人們都非常愿意討論新理念,愿意接受新變化。
在我走訪不同省份的不同農場的時候,我也看到了挑戰和潛力。例如,在不利的條件下,不能開展相關的農業作業。如果土壤太濕潤,就不適合耕作;強風條件下施用農藥,會降低用藥的有效性;過早收割作物,會造成較大的損失。還有,工人們應該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工作,這意味著設備和機械都應是安全和易操作的。如果一臺拖拉機讓機手覺得不順手,大多數的機手都會試圖盡快完成工作,而不是把工作做好。
另一件我在意的事是農資利用和環境保護。最近一年來,農資價格一直在上漲。與此同時,還有大量的資源因為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以錯誤的使用方式被浪費掉了。農藥等化學用品的外包裝也需要更小心地處理。不然,不僅會增加農民的成本,還會污染環境。
中國政府部門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也出臺了政策,并拿出了財政資金來支持。但是,要讓眾多農民都提升意識和掌握方法,還需要不同領域共同開展工作。
經過這一年的觀察,我認為,對中國農業來說,一個潛在的機會是重新發掘博大精深的、多樣化的傳統方法,并將它們與現代化、最先進的耕作方法相結合。這樣結合出來的生產方式,將會是成功有效且環境友好的方式。此外,加強新知識新技術的普及,提升科學認知和增加農業吸引力這些方面也很重要,全世界都應該為此而努力。
到目前為止,這些改變都還在逐步推進。在歐洲,許多農民也在被迫根據法規做出改變,而早期已經采用新技術的先行者則占據了巨大優勢。我們面臨的挑戰在于加速變革,以便能夠盡快創造一個更健康的生活環境,為子孫后代生產更優質的食物。我認為,增強農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應該是第一步,我們需要更多有想法和知識的年輕人來加速農業的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