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正式成為家鄉政府的一名公務員,7年來,先后在水務、縣府辦、執法、創建辦、發改委、紀委等多個部門學習歷練。革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積弊,一直是上級領導反復強調的要點,精簡文風、會風的工作要求,也層層傳達到縣、鄉鎮、村社這一級級機關。
大方向上,我身邊的形式主義之風有逐步消減的趨勢,但身處基層,難免有一些工作高度依賴“留痕”來判定成效。在對抗形式主義這個問題上,是否“留痕”,其實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在基層看來,這也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個大背景導致的為難局面之一。在各項工作的傳達部署和成效反饋過程中,如果沒有“留痕”(填報表格材料),相關工作的監督與核查如何實現?這個問題一日不能得到解決,杜絕“過度留痕”的目標就一日不能實現。
之前在機關辦公室時,我最害怕的就是臨近過年這段時間。此時,年終總結、考核等工作涉及多個部門,需要準備的臺賬項目,包括意識形態、黨風廉政、工作宣傳情況、信訪維穩情況等不下10個。為了完成這項工作,我必須對照每一條考評的細則編制文件、總結材料。要完成一個年度的考核,我一個人就要準備100多頁的材料,各部門辦公室,也都要集中加班。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對“留痕”并不理解。前些年,涉及汛期、臺風、維穩等工作時,我們這些基層干部往往要簽訂一堆責任書、承諾書等,確保工作壓力層層下達。為了保證“留痕”效果,很多基層部門會制作大量宣傳圖冊、展板、工作紀實,并舉辦現場會、經驗交流會等。與此同時,幾乎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微信公號用來宣傳工作動態。總體而言,大多數部門的新媒體宣傳都缺乏新意,效果也不明顯,但一個基層機關部門一年的宣傳制作費用,就可能達到10萬-20萬元。此外,日常會議的數量也很多,一些單位的“一把手”參加會議的時間占據了工作總時間的一半以上。省市層級的工作會議結束之后,下屬地方又會層層召開縣級、鄉鎮級的部署會議。這些會議時間長、內容相對重復,但會議記錄同樣必不可少。
對我們這些基層干部而言,越在基層,對家鄉和工作單位的歸屬感越強。因此,我們無不希望能給家鄉和單位爭取榮譽、添光加彩。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爭取月度、季度、年度的評比優秀,我們自然要想方設法留存工作成績的證明。輿論討論的“過度留痕”現象,一定程度上也是基層干部工作焦慮的外化表現。近些年,很多地方積極開展“數字化改革”,但在基層,囿于一些干部的技能水平和觀念慣性,所謂“數字化”可能就是先填寫一些表格,再把內容錄入進去,其理念和初衷并不能很好體現,一些用于破除形式主義的工作創新,其實也是“換湯不換藥”,未必能真正給基層減壓。
在工作中,我也曾遇到上級部門來到本地,對消除形式主義工作展開調研督察的情況。但是,能讓基層干部坦誠大方說實話的機會并不多。一個地方能否在實質上消除形式主義,關鍵之一就在于主管領導的工作觀念。我們這邊的縣城,一般每隔2-3年就會更換黨委、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可以說,機關工作的風氣和側重點,很大程度上與各級主要負責人息息相關。
隨著工作經驗的增長,我也逐漸認識到,“留痕”在基層有其必要性與必然性,在當前的條件下,不是所有“留痕”工作都是“過度留痕”,某種程度上,“留痕”也是工作規范化的一部分。以社區、村級財務支出為例,按照規定程序,支出需要經過兩委會、村(居)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賬目必須留底并及時公布。程序上的層層規定,是為了最大化保障百姓的基本權利,確保公權力公正行使。回過頭去看最近5年的村(社)工作臺賬,通過“留痕”工作留下的記錄,展現了相關工作逐步規范化的過程。而這也是一份政務公開的證據,不僅能讓上級有關部門看到基層工作的成效,也能讓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得到提升。
基層治理的核心目標,始終是最大化保障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留痕”也好,“去留痕”也罷,目的都在于最大化集中精力,為百姓做事。有現實意義的“留痕”,我們花多少力氣都愿意做,“為留痕而留痕”則絕不足取。作為基層工作者,我們迫切希望形式主義之風得到解決,最主要的理由不是為了自己輕松,而是為了提升工作能力與工作效率,把工作做好、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