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在麥田里。
6月,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圣泉鎮穆集村的倉庫前,一輛輛滿載小麥的三輪車忙著卸貨,穆集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小麥收割工作完美收官。聽著村民爽朗的笑聲,看著小山一樣的麥子,豐收的喜悅和滿滿的成就感溢滿心頭。
2021年6月,我來到穆集村。到村沒兩天,包村干部和村書記杜龍彪就領著我下地查看小麥的種植情況。在麥田里,大家就如何領辦發展合作社進行頭腦風暴,謀劃了小麥、玉米、金蟬、蘆筍等幾個產業發展方向。我雖然不能完全聽懂,但是看到每個人都暢所欲言、獻言獻策,也熱血沸騰。
回到村部后,杜書記開始布置入戶宣傳工作,爭取再流轉一批老百姓手中的零散土地。會后,我找到杜書記,小聲地說,“不太清楚什么是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不敢去老百姓家里,怕解釋不清楚”。杜書記遞給我一本《煙臺紀事》,讓我回去認真學習,明天開始,跟著村干部下戶學經驗。
白天入戶宣傳,我是村干部身后的小跟班。晚上回到住處,我是查找資料、狂補知識的小“書蟲”。再到村民家中走訪,我也能有問必答,說得頭頭是道。記得第一次,我獨自去張大娘家,我說得眉飛色舞,大娘卻忙著洗衣服,沒一點反應。“大娘,我剛才說的你聽懂了嗎?”大娘瞟了我一眼,“聽你說的,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咋可能呢?”“大娘,咱們要跟村里簽合同,年底先給大家付租金,來年賣了麥子和玉米,再給大家發分紅,這合同上寫得明明白白,受法律保護。”張大娘聽說有合同,臉上表情有了變化,我又拿出手機,播放事先準備好的視頻資料,張大娘終于同意將土地流轉給村里。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全村有334戶群眾參與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共集約土地1204畝。
“大規模耕種,每畝地可以省20元、種子可以省5元、化肥可以省15元、種植單品種小麥每斤可多賣5分錢……”入戶宣傳中,我還向村干部和村民“取經”,結合學習《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案例選編》等書籍后,提出采用耕種、供苗、技術服務、收割儲存、對外銷售“五統一”模式,進一步嚴控種植成本,提升利潤空間,我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同時,我還向村“兩委”提出安排生活困難群眾擔任合作社田間管理員,目前,已有36名困難群眾擔任管理員一職,累計增加收入2.4萬元。
穆集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采用“保底+分紅”的模式,每畝給予入股村民每年800元的保底收入,年純收入的50%作為合作社運營基金用于服務群眾,剩余50%用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人員和群眾年終分紅。今年合作社小麥產量約130萬余斤,總產值210萬元,凈收入近100萬元,村集體經濟直接打了個翻身仗。看著綿延的農田,我深覺這就是“土地生金,產業富民”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