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瑩在察看多肉植物。李趙君 攝
2020年,我從學校畢業,來到了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劉圩村擔任村黨委副書記。從一名研究生到選調生,從校園門踏入農門,4年的時光轉瞬即逝,我在這里見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劉圩的生動實踐。
初到劉圩的第一天,村書記丁義錄帶著我從“同心橋”走過,我指著湖面上的漁船問,湖里的魚多么?還不等丁書記回答,路過的村民就熱情地介紹,“以前是沒有的,現在多著嘞”。丁書記說,以前劉圩村家家戶戶做塑料,廢水直接流進池塘,湖面都是垃圾,連空氣里都是塑料味。看著水流潺潺、植被繁茂、白墻灰瓦的民居、錯落有致的村莊,我有些不敢相信,在走村串戶的日子里,從耳聞到一步步見證了劉圩的蝶變。
2020年村里開始發展鄉村旅游業,我和村干部一起,多次修改休閑場所方案,協調配套設施,鋪設硬化道路20公里,修建公共廁所3個,修建生活排污管道3500米、灌溉管道3000米,路燈140盞,建設停車場兩處。在充分尊重農戶意愿的基礎上,進行農房改善工程,改建入住率達90.5%。窗明幾凈的新房,寬敞干凈的道路,處處透露著悠閑的田園風貌。看著村民們在門口小菜地里忙碌的身影,看著每家每戶精心裝扮的院子,看著他們真誠而樸素的笑容,我也為他們感到開心。
在走訪的過程中,村民們和我拉家常,他們在欣喜的同時也不免擔憂,“現在居住環境是變好了,可是孩子們還是不愿意回來……”如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擴大村民們的增收渠道,成了新問題。我和村干部多次商量,考慮到村里大多是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民戶,種植業對他們來說難度低、投入少、易接受,還是要從這方面入手。恰逢多肉產業剛在國內興起,競爭少、有前景,村里決定引導農民發展多肉特色種植,建成了42.6萬平方米溫室大棚。
“小康書記,你說的道理我們都懂,可是我們一大把年紀了,哪懂什么電商啊?”“這種植多肉我們也不懂,心里沒有譜呀”……在宣傳的過程中,多位村民向我吐露擔憂。我把問題一一整理,尋找有意向的種植戶,組織他們前往沭陽苗木基地觀摩學習,邀請電商達人手把手教鄉親開網店,和村書記一起向鎮政府申請政策、資金支持。在能人大戶的帶動下,一大批村民加入到多肉種植中來,培育多肉植物品種500多個,線上線下同步開展銷售。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就業,我和村干部商量,利用中秋、春節等返鄉高峰期,開展就業政策宣傳,入戶宣傳講解獎補機制、貸款貼息政策,對接團區委活動,讓更多的在外務工年輕人看到家鄉政策利好,讓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感受到家鄉未來前景。經過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劉圩創業就業,通過創新“直播基地+代理發貨+農戶合作”的經營模式,組建20多個網絡銷售團隊,年銷售多肉約1.6億株,年銷售額達11.2億元。近年來,劉圩村先后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和鄉村旅游示范區,先后獲得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江蘇省傳統村落、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等榮譽稱號。
“小康書記,今天家里釣了魚,留下來吃點呀!”走在村莊里,聽著村民們的熱情招呼,我深知,只有奮斗在基層,扎根在腳下,才能辦好群眾暖心事,答好幸福民生考卷,獲得群眾認可。 康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