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2日,是一個值得歷史銘記的日子,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尓莫鄉阿土列爾村—“懸崖村”的首批貧困戶迎來了期盼已久搬遷日,結束了祖祖輩輩在海拔1600多米懸崖上“飛檐走壁”的生活。據悉,四川涼山昭覺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全省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安置3900余戶1.8萬余人,涉及28個鄉鎮、92個邊遠山村。
此次異地搬遷安置項目對于阿土列爾村及周邊的懸崖村落無異于一件大好事。政府為每戶貧困戶補助5000元,購置了“四件套”,還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按照戶均補助1600元的方式鼓勵貧困戶購置“五件套”,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拎包入住”。生活質量得以提高、家居環境得以改善,真正做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住有所居。但是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了,下一步的重點是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懸崖村不僅要“搬得出來”,還得需要“住得下來”。從2016年懸崖村通過記者的鏡頭進入到大眾視野,搬出重建的聲音就不絕于耳。當地政府并非不作為,可是為什么搬遷重建如此困難呢?主要在于大涼山屬于橫斷山,土地使用面積十分稀有,而懸崖村所在地的人均土地面積大大超過了當地其他地區,經濟作物產量高,這讓世代以農耕為生的村民舍不得這片肥沃的土地。而今搬遷新居固然環境得到改善,可是如何讓當地群眾能適應新的環境“住得下來”?首先要暢通政策傳導,本次搬遷居民并非國家重大項目或者土地整合進行搬遷重建,故而政策和前面兩種異地搬遷有所區別,切忌混淆概念,進而產生怨懟情緒。其次,本次遷居居民屬于少數民族地區,生活習慣、地域風俗與當地居民存在差異,需要當地社區及時開展心理疏導,提前干預。第三,還應該及時掌握了解居民生產生活困難,在出行、就業、醫療、教育方面給予幫助,讓村民變居民的當地群眾逐漸適應這個新的角色轉變。
懸崖村不僅要“搬得出來”,還得需要“富得起來”。當地居民搬遷出來后,要如何做到拓寬收入來源,提高經濟收入呢?首先應該前瞻性謀劃好當地土地流轉,讓居民共享土地流轉紅利,特別是之前有農作物收入的農戶,做好土地轉租相關政策宣傳和提供相關法律咨詢;其次積極開展外出務工人員就業引導,積極為外出務工青壯年就業擇業牽線搭橋,特別是對于學歷低、語言不通的少數民族地區勞動力,還可適時在就業培訓中推出雙語培訓,增強其社會競爭力,豐富就業渠道,增加居民家庭總收入;第三鼓勵居民就近就業,積極支持居民開展自主創業,如創辦特色民宿、經營特色餐廳、舉辦民族文化展演等,政府適時提供政策、信貸、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條件;同時,懸崖村網紅效應已然顯現,當地居民可為懸崖村舊址后續發展建言獻策、添磚助力。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直機關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