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到縣里找掛鉤聯系的領導反映困難,軟磨硬泡,領導架不住,就結合分管工作,協調了一個低保名額給村里。村干部連稱給村里辦了件實事。可后來這“空降而來”的低保,沒落到該給的人頭上,在村民中卻引起質疑,落下埋怨。
辦事不講程序的做法在一些地方十分普遍。現在,一些有“本事”的干部總是能跑來大大小小的項目,有些領導也喜歡將優惠政策和項目給能夠快速出成績的村。這種辦實事不講程序的做法使本就不足的公共資源分配更加不合理,有些最需要受益的群體沒有享受到政策和扶持,導致有限的公共資源不僅沒有用到刀刃上,還造成矛盾、滋生腐敗。
那些有關系、會來事的干部總能想辦法得到青睞、招徠項目,這容易導致群眾對干部工作能力出現認知偏差,認為能拉來項目的干部才是好干部,而那些只知道埋頭干活的干部不是好干部。殊不知,個別干部利用自己的關系“努力”的結果,很可能會從中撈取利益。一些干部認為資源太少,鋪的面太大沒有效果,就打造幾個所謂的標桿村,但沒有考慮項目是不是適合或是需不需要全往一個地方送,使得本就缺乏的資源沒有達到最優的使用效果產生浪費。
要解決不講程序辦事的問題首先應當完善審批和表決制度,不能只聽一兩個領導的一句話。其次還要充分發揮紀檢、監察等部門的職責,對不按程序辦事的領導和利用人脈和不正當手段跑項目的干部進行責任追究。最后還要真正讓百姓擁有話語權、知情權和監督權,讓決策變得更加透明。
現階段我國的公共資源相對匱乏,辦事不講程序導致資源浪費的問題必須盡快解決。只有正規的程序制度才能讓公共資源最大化最合理的利用,減少社會矛盾,杜絕腐敗滋生。(河北秦皇島北戴河區組織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