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位于蘇州北太湖邊的幾百畝油菜花到了爭奇斗艷時刻,成畦成片的金黃色彌散開來,便成一片花海,淹沒了田野,淹沒了村莊……美景吸引了不計其數的游客。
這些油菜花的“開發者”是朱赟德,一名“伴著米袋子長大”的90后。他解釋,種過油菜的土地上長出的大米會溢出“金香”,所以大米取名“金香溢”。
2013年,大學本科畢業后,他來到蘇州相城區望亭鎮,“子承父業”拿起了鋤頭。少年時流行的《稻香》還在耳邊環繞,而今他“隨著稻香河流繼續奔跑”。
雖說是“農二代”,但當他真正接觸農業一線生產,不禁感嘆:真的很辛苦!農忙時節正值盛夏,烈日炎炎,長時間面朝黃土背朝天,皮膚被曬得黝黑。
“實際一線生產比課本上知識復雜太多了。”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他發現,自己對當地作物的生長規律一無所知,書本知識在田間根本派不上用場。為了更多地了解農業生產技能,他每天跟著老農藝師,一點點學習。他卷起褲腳,踏入田間地頭,親身實踐。
水稻種植中育苗尤為關鍵。2014年,朱赟德曾“栽過跟頭”。由于選擇的育秧機制保水性較差,導致一部分幼苗因脫水而枯亡。他吸取教訓,改進灌水方式,增加每天巡視次數。同時在農科所幫助下,研制出一種保水性較好的營養土,規避了很多風險。
這兩年,“掌管”著2000畝稻田的他逐漸意識到,按照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人工成本太高。于是,他又開始研究起各種機械,參加農機駕駛、維護等技能培訓,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生產,自然災害不可預測,每年面臨很多不確定風險。于是,“風調雨順”成為他最簡單、也最奢侈的愿望。
隨著客戶評價和贊賞變多,朱赟德對行業的認知也發生改變——原來他只想“給父親分擔一點壓力”,如今他越來越希望自己能在鄉村振興中有所作為。
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涌現了一大批像朱赟德這樣的“新農人”。農產園規劃面積兩萬畝,工作人員15人,其中35周歲以下的14人,均為“持證上崗”的青年職業農民,擁有農業相關專業中級職稱2人,相關專業高級職稱1人。去年,農產園還榮獲“江蘇省青年文明號”稱號,還喊出“有青年文明號的地方就要有青年服務”口號。
作為“副號長”的林亞萍外號“草莓碩士”。2008年畢業后,未能進入事業單位的她一頭扎進農村,陰差陽錯與草莓結下“不解情緣”。
初來乍到,書生氣十足的她曾被村民質疑:大學生來種田,什么都不會。
林亞萍“天生臉皮厚”,性格比較執拗,她不怕苦,卷起褲腿鉆進田間地頭,除草、播種、澆水、驅蟲……一個不落,還經常樂呵呵地跟老農民請教。
在地里泡了大半年,她逐漸摸索出一點兒頭緒,想要經營草莓園,遭到父母反對:“農業有多苦你是不知道的,就等著撞南墻吧。”
最初幾年,她形容自己“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年工資只有兩三萬元,第一年就虧了四五萬元,“輸”個底朝天。但她想著學費不能白交,還是決定咬著牙堅持干。
她每天起早貪黑,不斷摸索種植技術。后來,她創新推出草莓與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方法,最后獲得了江蘇省農村青年創業大賽的冠軍。“我們不打農藥,以一種生態的方式恢復土壤肥力,也能保證草莓的生態、綠色、安全。”林亞萍說。
每年4月是草莓采摘的最佳時期,水分足,甜度高,草莓園游客絡繹不絕。她公司有70多畝草莓園,年銷售額超過70萬元,“種草莓11年了,草莓已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林亞萍看到鄉村振興給農文旅發展帶來的機遇,她希望打造一個生態休閑娛樂一體化的農業園。
目前,她所在的農業園正在發生變化:有年輕人返鄉創業開出農家樂,無論就餐環境還是菜品菜色,都不輸五星級酒店。美食街隨后應運而生,經常客朋滿座。如今,美食街不但有農家樂,還有茶吧、咖啡館。數據顯示,去年超過78萬人次的游客光顧這里。
更重要的是,一大批愛農村、愛農業、有文化的年輕人也“扎根”于此。目前,農產園已引進創業團隊58個,先后培養全國勞動模范1人、蘇州市勞動模范2人、新型職業農民31人、農業實用人才33人……青春賦予了這群奔跑在鄉村振興路上的群體更多活力和希望。
蘇州相城區望亭鎮黨委書記顧敏說,有非常好的人才政策作保障,經過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放得下包袱,甩得開手腳。
“我是新生代農人,開著拖拉機來把田耕”……前不久,抖音上這個短視頻走紅。誰也沒想到,這么有魔性的曲調,竟來自“農耕小哥”朱赟德之口。這是包括朱赟德在內的這群年輕人的新嘗試,在他們看來,農業不應那么枯燥,而應伴有青春的“魔性”——讓新農人的青春在田野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