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銀在最早治理的“狼窩沙”林地里。 (新華社發)
1月31日一大早,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定邊縣十里沙村黨支部原書記石光銀拿出珍藏的“七一勛章”小心擦拭,他說,“這既是黨和人民對我的肯定,也是對我今后工作的鼓勵和指引。”
2月6日,十里沙村迎來一場春雪,陜北高原刺骨的寒風依舊凜冽。70歲的石光銀坐不住了。“年也過得差不多了,咱們應該到各自棚里檢查一下,商量商量今年咱們村怎么發展。”他走上村頭,挨家挨戶招呼起來。
十里沙村村民韓偉波去年靠種植大棚蔬菜掙了2萬多元。他高興地說:“如果沒有石老帶著我們先治沙、后發展大棚蔬菜,哪有現在的好日子。石老經驗豐富,往后怎么發展,我還要聽他的建議。”
大棚種植是石光銀經多方調研考察、與村民商議后共同定下的十里沙村重點產業。從2019年起,在石光銀的支持下,當地村民共建移動大棚322座,流轉土地200畝,發展起蔬菜、枸杞、蜜桃等種植產業。這些大棚種植產業,讓當地農戶一年增收480多萬元。如今,十里沙村村民年收入超過2萬元。
“現在流沙基本固定住了,不能再悶頭種樹,還要向沙地要效益。群眾的腰包鼓起來,治沙的積極性會更加高漲,形成治沙、致富的良性循環。”石光銀說。
經過數年摸索,石光銀及其團隊采用“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帶領當地群眾走出一條荒沙治理、苗木培育、畜牧養殖、休閑旅游的融合發展之路,先后辦起秀美林場、百頭肉牛示范牧場、林業技術培訓中心、月牙湖旅游景點等10多個經濟實體,把治沙與致富緊密結合起來。
產業興了,日子富了,生活好了,可石光銀一刻也不敢放松下來。“飛沙走石家無糧,人老幾輩住坯房。滿村光棍無婆姨,有女不嫁海子梁……”當地過去傳唱的順口溜還不時在石光銀的腦海中浮現。
“惡沙不除,窮根不拔,我枉活一世!”這位步入古稀之年的陜北老人堅定地說,“過去種的一些苗木壽命短、經濟價值低,因此復種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歇。去年我們復種了樟子松林地1270畝、平茬檸條2000畝,一定要守好來之不易的治沙、致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