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團專家不僅多次來村里指導,還免費發放鱉苗,讓我們種田人越干越有勁!”初秋,稻花香里望豐年。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程村鄉大樹村黨總支書記唐麟,站在稻田綜合種養基地的田埂上,由衷地感謝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三江科技特派團的到來。
特色產業“生長”看得見、村干部村民發自肺腑的肯定,都讓何鐵光這位科技特派團團長深感半年來翻山越嶺的價值所在。
作為廣西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何鐵光于3月初開始擔任國家科技特派團廣西三江團團長,攜手全國8家單位14名專家分茶葉、油茶、水稻、特色淡水魚、綠肥等五組,為三江產業“突圍”效力。
“三江素有‘千年侗寨 夢縈三江’美譽,雖然山高路遠,但水好生態好,在茶葉、油茶、綠肥等方面資源豐富。”何鐵光的發力點,在于如何把資源稟賦轉化成產業優勢。
“有縣委、縣政府積極配合科技特派團的工作,我們才能迅速跑遍各大基地充分摸底。”在3月25日召開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三江科技特派團工作對接會上,何鐵光對三江縣的精準對接服務工作給予肯定,表態將結合縣里反饋的問題逐一破題。
隨后,何鐵光率隊至三江萬畝茶園、汾水村大學生創業園稻魚基地及3個茶葉加工廠,實地考察產業發展情況。“何團長,有沒有好的茶樹良種可以引進?”“如何提高茶葉加工技術?”在三江縣三江春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科技特派團的專家成員就企業技術人員提出的問題逐一詳細解答,并對下一步發展的關鍵點提出專業意見。
“產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結合三江縣科技服務人員集中訴求,特派團精心設置,按1名科技特派團成員幫帶3名或4名本土科技服務人員的模式,分別與49名本土科技服務人員組成“共富幫帶團”,深入產業示范基地、特色園區、田間地頭開展產業技術指導,現已培養幫帶鄉鎮技術員、村“兩委”干部等本土人才91人掌握產業知識、增強專業技能。
“在茶園內間作綠肥,不僅能有效改良土壤,對茶葉產量、品質的提高也很關鍵。”在古宜鎮光輝村馬灣茶園,山間陣雨不斷,何鐵光冒雨與幫帶的縣農業農村局茶葉技術人員吳春群、古宜鎮光輝村黨委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楊弟伍“面授機宜”。
以“傳幫帶”為抓手,“共富幫帶團”依托專家人才“下基層、解難題、促振興”“送技能、送政策、送產業發展理念”等專項活動,為三江各鄉鎮引入新品種、新技術23個,培訓指導黨員致富帶頭人、農林業技術骨干、群眾代表1300余人次,推動“稻—萍—鱉”、“稻—萍—鰍”、陸基圓池養魚等3大養殖示范基地建立。
“受疫情影響,部分外省專家暫時來不了三江實地考察,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發群里,也可以打視頻電話,我們隨時都在。”5月初,何鐵光在微信群內發布這樣一則消息。
為及時答疑,何鐵光組織科技特派團成員在業務指導微信群內,線上定期講解種養要點、隨時察看作物生長情況、即時解答后續田間管理問題,精準對接縣內種養技術人才的產業發展計劃、工作措施、實施成效。截至8月中旬,縣內技術人才線上分享作物生長情況320余次,科技特派團線上開展技術指導31次、解答疑難110余次。
7月14日,何鐵光又一次率隊奔赴三江。“每次到三江下鄉,都能真切感受到村民對產業晉級的熱情渴望。作為國家科技特派團,我們將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專業優勢和技術優勢,助力三江縣產業發展層次和本土人才質量實現‘雙提升’‘雙飛躍’。”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