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來到自家草場打草,為越冬的牲畜儲備口糧是廷·巴特爾要操辦的事。勞作間隙,他總是熱情地向牧民傳授畜牧經驗。
1974年,年僅19歲的廷·巴特爾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毅然放棄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來到偏遠閉塞、生活艱苦的薩如拉圖雅嘎查下鄉插隊,一干就是48年。
廷·巴特爾在自家草場忙碌。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廷·巴特爾剛插隊到嘎查時,牧民生活困難,沒有磚瓦房,土房也很少見,牧民住在蒙古包里,睡覺就蓋一件皮襖。1993年廷·巴特爾擔任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后,心里就有個念頭,“一定要改變這個狀況”。他籌集數百只母畜建起集體“流動扶貧羊群”,承包給貧困戶飼養,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歸貧困戶所有,20%的成活羊羔歸嘎查集體。為了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廷·巴特爾讓牧民給貧困戶打分,對勞動表現不好、不愛護草場的扣分,對積極主動、吃苦耐勞的加分,按得分高低排序決定先幫扶誰后幫扶誰。通過獎勤罰懶的辦法,先后有24戶貧困戶實現由輸血式脫貧轉變為造血式脫貧。這項措施產生了明顯的扶貧成效,獲得了錫林郭勒盟“科技發明獎”。
1997年,草場承包到戶,作為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把最好的草場留給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嚴重的、誰也不想要的草場留給了自己。總計近6000畝的草場大部分被白沙地覆蓋,牧草稀疏,大風一起,白沙泛濫。為了提高生產效益,他率先在自家牧場推行“圍欄輪牧”,在當年生態最差的草場上養出了最肥壯的牲畜,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還明顯改善了草原生態。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廷·巴特爾深知草場就是牧民的命根,要想讓牧民過上好日子,一定要改變牧區的生態環境。為了找到治沙辦法,他走遍方圓百里的沙窩子,組織牧民在嚴重退化的沙地,因地制宜種植黃柳、沙棘等耐旱作物,并積極爭取上級生態建設項目,建成1處沙地柏保護區和2處黃柳基地,有效遏制了草場退化。
他積極探索草原生態保護與畜牧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路徑,帶頭作“牛”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論”,即養5只羊的效益與養1頭牛相當,養1頭牛,只有4個蹄子踐踏草原,養5只羊,卻有20個蹄子踐踏草原。通過引進西門塔爾優質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雜交,選育培育高產優質母牛,在“少養精養”策略下,走出了一條“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牧區經濟、促進牧民增收”的新路子。廷·巴特爾的做法,產生了“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很快在阿巴嘎旗和錫林郭勒盟草原廣泛推廣。
為了持續發展,他還積極開拓集約化產業發展路徑,組織嘎查“兩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發展奶制品、風干肉加工、生態魚塘等特色產業和“牧民之家”旅游產業。
2010年,為了更多牧民群眾學到新經驗好做法,在錫林郭勒盟委、行署支持下,廷·巴特爾建立起專門的農牧民培訓基地,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廷·巴特爾大講堂”。2018年,他從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光榮卸任。但他離崗不退色,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廷·巴特爾大講堂”,講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無償傳授生態保護、科學養畜、算賬理財等經驗。慕名到廷·巴特爾家牧場觀摩的,有自治區內外的,還有蒙古國、俄羅斯等國外的團體。如今,“廷·巴特爾大講堂”年培訓人數達到2萬多人次。
廷·巴特爾扎根牧區48載,帶領牧民脫貧致富、建設草原,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牧民增收雙贏,得到了廣大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先后被授予“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等稱號。如今,薩如拉圖雅嘎查天藍水綠、草長鶯飛,牧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廷·巴特爾的傳奇故事依然在千里草原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