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林洋(中)入戶走訪
從武漢大學畢業不久,我來到廣西桂林市疊彩區大河鄉潘家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小鄔你是博士,文化水平高,電腦技術比我們強,這件事就由你來盯一下。”剛到村,村書記潘初寅交給我一個“急活”。潘家村被納入到桂林市市本級“房地一體”農房確權工作范圍,需在短時間內完成全村所有房屋的權籍信息錄入工作。
說實在的,我當時有點懵。我的博士專業方向是有機化學,自小在城里長大,對鄉村生活不熟悉。如何在完全陌生的領域,迅速打開局面?我報名參加了市里的培訓,決定從頭學起。
信息錄入看似簡單,但農房確權工作是件民生大事,涉及土地、房屋兩大領域,對政策熟悉度要求很高。做好這項工作,我既要保證不違反原則規定,還要讓村民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為此,我發揮當年考研讀博的韌勁,培訓一次不落,專注學習、研讀每條政策措施,記筆記、勤復習,對拿不準的及時向培訓老師請教。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不能因自身一絲不足而給村民傳達錯誤信息,不能延誤關鍵工作,不能影響干部形象。
回到村里,擺在眼前的問題很現實:村民看不懂地圖,我到村時間又太短,不熟悉戶頭;地圖上布滿了紅框框,每個村民來找自己房屋編號時,至少得耗費十幾分鐘。效率這么低可不行。辦法總比困難多,我與村書記商量后,按照村民小組序號,先安排村民小組長帶隊,分批分時現場錄入,然后再進行大摸排,補充未登記的房屋信息。同時主動靠前為村民服務,挨個電話通知白天沒時間或者在外務工的村民來錄入,手把手教村民填寫申請表格。每天,我把自己“掛”在微信上,實時為村民實答疑解惑,比如“我女兒嫁出去了,但戶口沒有遷,算不算?”“我兒子女兒在外上班,能不能加你微信,把證件照片發給你?”“我下班較晚,能不能等晚上再來辦?”……即使這樣,仍有很多村民拖到最后節點扎堆來辦。我守在黨群服務中心,被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嗓子喊啞了、錯過飯點,都是常事,這項工作也讓我首次體驗到基層一線“白+黑”“5+2”的忙碌。
付出方有收獲。隨著前期工作順利推進,潘家村入選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房地一體”確權工作試點村。2022年5月,潘家村又成為疊彩區第一個發放不動產權證書的村,看到村民手捧證書,臉上笑容燦爛,我倍感欣慰,真切體會到為民服務的快樂。前不久,我還收到了村民手寫的感謝信,字不多,甚至有錯別字,但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村民發自內心的認可。
房地一體確權只是我到村工作的開始,讓鄉黨委、村“兩委”看到了我的“戰斗力”,也對我這個“書生”放下心來。漸漸地,不斷有“急活”交到我手上:比如公交入村、自來水項目、調解糾紛、征地……很多都是民生關切的小事,夜深人靜時也難免加班,但村民點贊傳遞的融入感、為基層辦事獲得的充實感,都讓我學有所得、深感值得。 鄔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