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2013年以來,河北衡水市針對一些底子薄、發展慢、村情亂、班子弱的村,先后選育2548名創業有成、熱愛家鄉、熟悉農村、群眾認可的優秀黨員企業家回村任職,通過選好一個人、帶強一個村,探索出了一條能人回村任職、班子得到加強、群眾得到實惠、后進變先進的路子。記者對衡水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曉雁進行了專訪。
記者:張部長,請您介紹下衡水市組織動員黨員企業家回村任職最初的思路源于什么?
張曉雁:組織動員高素質的黨員企業家回村任職,是源于棗強縣大營鎮芍藥村的成功實踐。過去,該村“兩委”班子長期癱瘓,群眾上訪不斷。2007年,大營鎮黨委動員在北京做皮草生意的黨員企業家王文忠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在鎮黨委指導下,王文忠建起了一支作風民主、處事公正、責任心強的村“兩委”班子,同時,他又將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運用到村級建設和管理中,帶領村民創辦了裘皮服裝合作社、無公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有效地整合了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短短五、六年時間,全村人均年收入增長3倍,芍藥村華麗蝶變為富裕和諧的“全國文明村”。
芍藥村的變化給了我們很大啟發,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市委組織部研究制發了《關于加強企業家村官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把培養選拔企業家村官作為加強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的創新舉措,在全市推行“企業家村官計劃”。
記者:衡水市選拔回村任職企業家的具體標準是什么?
張曉雁:回村任職的民營企業家除具備農村干部的基本素質外,還必須符合“兩高三強”的要求,即政治素質高、群眾威信高,發展能力強、奉獻精神強、協調能力強。同時明確“四不選”,即群眾口碑較差的不選、回村動機不純的不選、工作業績不好的不選、身體狀況不適應的不選。
我們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結合實際制定了“多數黨員群眾推薦—鄉鎮黨委談話動員—鄉鎮黨委動議醞釀—縣鄉資格聯審—縣鄉聯合考察—鄉鎮黨委任命(村級選舉)—縣委組織部備案公示”的基本操作程序,做到選準人、選好人。
記者:如何確保回村任職企業家留得住、干得好?
張曉雁:為了讓企業家回村任職干有方向、做有動力,我市通過開展專題培訓、建立責任目標考評機制等,引導和激勵他們在鄉村振興的主陣地“亮相出彩”。
專題培訓方面,通過省級示范培訓、市級重點培訓和縣級兜底培訓,每年至少對企業家型村黨組織書記集中培訓一次,重點學習農村政策、條例法規,現場講授農村工作、群眾工作經驗。同時強化日常監管,落實“三審一談”工作機制,推行“五議三公開”工作法,并且每年年底開展“雙述雙評”。
為調動干事創業積極性,我市還注重加強對企業家村官的幫扶和激勵,通過給支持、給政策、給榮譽,使其始終保持旺盛的創業激情、服務熱情。2019年以來,全市優秀企業家型村黨組織書記中,已有15人選拔進入鄉鎮領導班子,25人考錄為鄉鎮公務員,479人推選為縣級及以上“兩代表一委員”。
記者:10年來,衡水選育優秀企業家型村黨組織書記成效如何?
張曉雁:企業家型村黨組織書記上任后,充分發揮個人信息、資源、人脈、經驗等優勢,用企業團隊管理模式抓班子、帶隊伍,用已有資金技術優勢解民困、幫民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建強了村級班子。民營企業家普遍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干事創業的事業心強、回報鄉親的熱情高,形成榜樣力量和示范效應,促進村干部更加團結、干勁更足,村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進一步增強。
找到了致富路子。企業家回村后,迅速成為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推動力量。如阜城縣張家橋村黨支部書記張勇,回引在外人才返鄉創業,流轉全村1000畝土地種植冬桃,建立了張家橋循環農業產業園,幫助冬桃種植戶年收入增加16000多元;還建設了占地50畝的加工區,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故城縣的多名企業家型村黨支部書記,探索實行“村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保險+銀行”的新型經營模式,實現了糧食增產、集體增收、農民增富,并在全縣推廣,帶動507個村共增收1800多萬元。
解決了一批問題。企業家型村黨組織書記充分發揮見多識廣、敢闖敢拼的優勢,敢于回應群眾訴求,敢于較真碰硬,在治村、興村、強村過程中展現出較強的領導力、戰斗力、執行力。如桃城區趙圈鎮戴口村,以前是個道路狹窄、環境臟亂、賬目混亂的落后村,企業家代存勇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后,帶領干部黨員動用車輛136臺次,將“垃圾山”徹底清理干凈,動員村民改造危房、拆除斷壁殘垣32處,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同時,清理了5份不合規承包合同,重新發包閑散地100多畝,為村集體年增收20多萬元。
截至目前,企業家回村任職的村,基本實現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業”,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超過80%,打造了省級美麗鄉村436個、省級美麗鄉村精品村6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