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每天游客5000多人,8月6日一天的門票和滑草收入就有9萬多元!”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額木庭高勒蘇木巴彥敖包嘎查黨支部書記張軍難掩興奮的心情。他介紹,今年前7個月,全村接待游客近10萬人,旅游收入達150萬元,全年收入有望突破300萬元。
巴彥敖包嘎查是興安盟的鄉村旅游網紅打卡點。蒙古語“巴彥”是富裕的意思,去年,巴彥敖包嘎查人均收入突破3萬元,集體經濟收入94萬元,固定資產達到7000萬元,農牧民真正過上了“巴彥”的生活。
不過,十多年前,巴彥敖包嘎查還是一個偏僻的貧困鄉村。從科右中旗駐地巴彥呼舒鎮前往巴彥敖包嘎查有90公里,驅車要一個半小時。張軍笑稱,如果說巴彥敖包有旅游資源的話,那就是一個建于2000多年前、由鮮卑部落留下的北斗七星敖包以及伴村而過的霍林河。不過,每年慕名而來的游客只有百十來人。
巴彥敖包破繭成蝶,始于2010年。這一年,張軍34歲,卻已擔任嘎查黨支部書記5年。在這5年里,他想了很多主意發展村經濟,效果都不明顯。這一年,張軍到黑龍江興十四村參觀,被該村土地流轉、集中連片經營的成效深深震撼了。第二年,張軍就在巴彥敖包嘎查搞起了種植養殖合作社、農機合作社,實施土地連片經營、農業生產機械化。
很快,村集體流轉了4000多畝耕地,占全村耕地的一半。不過,遇上了一只“攔路虎”:村集體經濟沒有積蓄,還欠了100多萬元外債,也沒有可抵押的資產。沒錢怎么辦事?張軍和嘎查“兩委”班子琢磨了一宿,決定以個人名義向銀行貸款。6個人每人貸款5萬元,購買了3臺四輪車和1輛大型拖拉機。
正是有了這些嘎查干部的無私奉獻,巴彥敖包的發展連年上新臺階,到2015年,建成了6座大棚,成立了6個合作社,“村民的腰包逐漸鼓起來了。”張軍說,幾年“摸石頭過河”的經歷,讓他和嘎查干部意識到應該抓住鄉村生態旅游這條“大魚”。
艱辛的付出,慢慢累積出豐碩的成果。2017年,嘎查建起一座集“自然、生產、休閑、娛樂、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型旅游觀光度假村。度假村開張1年,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營收達220萬元。去年,嘎查又投入380萬元建設5000平方米的水上體驗區。如今,嘎查將景點整合為草原風情區、稻田觀光區、薰衣花海區、親子時光區、采摘體驗區、水上游玩區、叢林漫步區七大園區。今年,巴彥敖包入選為內蒙古第二批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名錄,并被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列入夏季內蒙古興安盟鄉村旅游重點村旅游推薦線路。
生態旅游也為村民打開了一條致富新路。村民唐萬紅賣冰淇淋,玉榮開火鍋店,60歲的脫貧戶包萬福入股生態度假村每年分紅4380元。嘎查把集體經濟收入投入到產業滾動發展和全村公益事業上,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為326戶農牧戶繳納耕地水電費、為1036人繳納新農合;對考上大學的孩子給予2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獎勵……
巴彥敖包嘎查有一個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當初建廣場時,嘎查干部打算掏錢請人來建,但村民們不愿意,自愿出力來建。張軍說,“嘎查的發展凝聚了人心,如今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生活更加幸福了!”
一個曾經的貧困山村,近年來被授予“全國文明村”“全國首屆100個特色村寨”“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諸多稱號,成為科右中旗鄉村振興一道特色鮮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