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畝瓜蔞在薛堂村安下了“家”。圖為村黨支部書記薛鳳才查看瓜蔞長勢。
初秋時節,走進河北省鹽山縣韓集鎮薛堂村,一排排水泥柱搭起的架子上,翠綠藤蔓相互纏繞,一個個圓嘟嘟、沉甸甸的瓜兒吊掛在葉間,甚是喜人。
“別人家的西瓜都是長在地上的,這兒的瓜咋‘上天’了呢?”三三兩兩的游人穿梭其中,好奇問道。
“俺們種的可不是西瓜。”薛堂村黨支部書記薛鳳才笑著說,“這叫瓜蔞,得等到10月底、11月初才能采收。成熟后,瓜蔞是黃澄澄的,吊在藤上,別提多好看了。”
原來,這一片是薛堂村發展的瓜蔞種植基地。
“瓜蔞種植是一年投資、多年受益,首年種植每畝需投資6000元左右。這種作物不愛生蟲,種植前,鋪上防草布和滴灌,種植后,不用除草,只要定期施肥即可,管理簡單。”薛鳳才說,這些年,薛堂村一直在探索興旺產業的新路徑,經過多次外出考察,大伙兒將目光瞄向了瓜蔞種植產業。
走訂單農業發展道路,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的模式,由安徽岳西徽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薛堂村提供瓜蔞種苗、種植技術和果實回收服務,并借助薛記食品有限公司的人才、技術、銷售、品牌等優勢,將薛堂村培育成“薛記炒貨”的瓜蔞籽供應基地,實現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就這樣,今年4月下旬,100多畝瓜蔞在薛堂村安下了“家”。
為了讓更多人品嘗到這“致富瓜”的美味,韓集鎮黨委、政府還成立了瓜蔞產業指揮部和鹽山縣集達瓜蔞種植專業合作社,鼓勵農民擴大種植規模。目前,全鎮已發展瓜蔞種植300余畝。除薛堂村的百畝基地外,紙坊村試種了30畝、周窯村100畝、曹莊村70畝,全部在鄉村振興示范區范圍內。
“我們已經訂好了深加工設備,成熟期一到,就一邊采收,一邊加工、取籽、晾曬,形成種植+加工的產業鏈條。”薛鳳才說,在試種成功的基礎上,他們還將向周邊推廣,實現種植面積超千畝的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