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干農活,到本科、研究生學農學,一直都是在和“種地”打交道,深知涉農共富產業難做。工作后,一路輾轉,去年走進了江根鄉。
這里位于閩浙交界,雞鳴兩省,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人口外流嚴重。對此,有人看到的是凋敝,我看到的卻是未來。要縮小城鄉收入倍差,實現共富,最大的短板就在這樣的偏遠鄉鎮。如果能把這類鄉鎮的共富產業路子走實走好,對浙江、對全國都是有探索意義的。
摸清底數,分析江根鄉的產業政策后,我帶著鄉黨委班子拜訪了“雙槍科技”“浙江百興”等優秀企業。前者幾十年專注做好一根筷子,是慶元本土培育的一家上市企業。后者是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將一朵香菇深加工后,出口到歐美20多個國家。兩家企業的專家,給我們鄉提的建議很有用處:市場導向、商業運作、政府搭臺,堅持走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品質農業產業的路子。全鄉有3500余畝高山油茶、1000余畝高山白茶,高海拔、大溫差的氣候地理條件,讓產品內含有機物更豐富。所以,“兩茶”生態產業鏈就是我們實現共富的切入口和“火車頭”。
為讓經營主體安心,我攜鄉村干部們喊出了“隨叫隨到、事不過夜、說話算話”的承諾。為產業主體插上科技的翅膀,我們牽頭成立了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專家工作站(江根鄉)、浙大農學院共富實踐基地和“兩茶”共富工坊,高山油茶的市場競爭力更強了,高山白茶科技含量更高了。
我深知,產業經不起折騰,產業需要穩定的環境。在共富浪潮下,要堅持一張藍圖繪美景。我們全體干部將晚飯后的休閑散步調整為下村散步,目前全鄉全年矛盾糾紛少,團結和睦。
產業還需要源源不斷的知識更新、市場渠道等。我和鄉長請進國內一流老師來上課,走出去“雙招雙引”,該做法獲頒全縣首批“猛虎獎”。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一位78歲的老人對我說:“能用我自己掙的錢給孫子發紅包,而不是用兒子給我的錢,我覺得自己活得有尊嚴……”聽了這話,我更加堅定:只要像養育孩子一樣培育好共富產業,江根的未來會有更多期待、更多選擇、更多驚喜!
浙江省慶元縣江根鄉黨委書記 趙赟
吳麗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