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只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投身鄉村發展,鄉村產業才能興旺、鄉村文化才能繁榮,鄉村才能真正成為更多人向往的地方。
坐落在鎮江的江蘇大學,是國內最早系統開展農機教育的高校。高校怎樣將所學所研“寫在大地上”?近日,記者專訪了江蘇大學黨委書記李洪波。
記者:農業科技工作要突出應用導向,加快成果轉化。江蘇大學在與趙亞夫、魏巧等合作過程中,是怎樣將所學所研“寫在大地上”、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的?
李洪波:江蘇大學是國內最早設立農機專業、最早系統開展農機教育的高校。強農興農是江蘇大學的初心,也是江蘇大學的使命。自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開展以來,學校與江蘇省句容市“共享發展機遇,共擔時代使命”,探索出了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江大—句容”新實踐,在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展現擔當作為。
黨建引領,形成黨建帶共建、共建促黨建的“雙建”格局。搭建黨委—支部—黨員三級組織網絡。推行“黨支部+”模式。探索“共建現場有支部、技術攻關黨員帶”機制,培育“田間黨建”“農場黨建”“園區黨建”等“黨建+共建”樣態。
強化科技支撐,推進丘陵地區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和智能化。發揮江蘇大學在農業裝備領域的學科優勢,形成了丘陵地區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和智能化解決方案。引導學校涉農科技項目在句容示范推廣。江蘇大學統籌500萬元學科發展基金開展丘陵山區特色經濟作物智能農機裝備研發,促進了句容葡萄、草莓、茶葉、稻米等產業高質量發展,經濟效益顯著。組建跨單位、跨學科專家服務團隊,有效解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生產、有機肥施用、山地灌溉等農業生產難題。
協同培養農業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充分發揮學校科教資源優勢,承接中央財政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培訓句容高素質農民140余人,在句容設立現場教學點14個。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在后白良種場展示智慧農業技術,白兔徐村展示設施農業高效栽培和先進管理技術等。成立江蘇大學鄉村振興干部培訓學院,有組織開展縣鎮村三級干部培訓。
記者: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江蘇大學是怎么引導大學生投入鄉村振興工作的?有哪些創新?
李洪波:江蘇大學聚焦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持續完善農機教育的教學體系、管理模式,“四維”聚力提升農業人才培養契合度。
聚力知農愛農人才培養。學校設立涉農專業獎學金,逐年增加涉農專項博士碩士招生計劃,引導學生學農愛農、知農為農,在知行合一中深化江大學子的知農愛農價值塑造和情懷教育。
聚力深化教育教學方式改革。學校改造提升傳統涉農專業,對接行業產業發展對人才素質、技能的要求,重構專業能力體系,建有金山英才班、高良潤班、吳仲華班等拔尖人才培養試驗田。
聚力創新人才培養。學校深入推進“一院一賽”“一院一品”實踐創新賽事機制,創辦的國際大學生智能農業裝備創新大賽入選全國大學生競賽排行榜,每年吸引近百所涉農高校大學生參賽,共話智能農業裝備助力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
聚力提升農機教育國際話語權。學校成立農業工程大學國際聯盟等8個特色化國際育人平臺,與中國一拖、雷沃等農機行業龍頭企業共建國際人才實踐基地102個。
記者:在您看來,當下鄉村振興尤其是人才振興要怎么做?
李洪波: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鄉村振興需要哪些人才。我們明確了這樣五類:第一類是直接從事鄉村一二三產生產經營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第二類是圍繞鄉村產業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生產作業服務或掌握傳統手工藝的實用型人才。第三類是面向鄉村產業提供科技服務的各層次農業農村科技人才。第四類是提供科教文衛保等公共服務的鄉村公共服務人才。第五類是黨政管理需要的鄉村治理人才。鄉村人才振興需要加強對這五類人才進行差別化的精準培訓、培育和激勵。
在人才培訓方面,不同類型人才有不同培訓需求。比如經營型人才,不僅需要掌握生產技術用以科學生產,還需要掌握市場信息和產銷時機。同樣是經營型人才,養龍蝦的和種小麥的經營主體,需要掌握的技術與信息也千差萬別。目前農村人才培訓無論是學歷教育還是非學歷教育,都存在培訓內容過時、手段落后、方式單一、對象不精準的問題。今后應注重發揮涉農高校在人才培訓方面的作用,強化數字技術的應用,著重解決培訓內容的時效性、培訓對象的精準性,按需展開多層次分類差異化培訓。
人才培訓是一方面,全方位的財政金融扶持政策對鄉村人才的培育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他們是商品化農產品的主要生產者和供給者,他們的經營規模是傳統小農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也因此他們面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也是傳統小農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一旦風險爆發他們就可能面臨滅頂之災。因此,對這類經營型人才的培育,財政金融扶持政策對他們生產經營的保駕護航更為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