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齊齊哈村壩上救災帳篷里采訪關波(右)。
海林市蔬菜村蔬菜產業核心區俯瞰。
頭雁振翅,才能群雁齊飛。近年來,農業大省黑龍江全面推行村黨組織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行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記者近日在黑龍江省采訪時,見到了3位村里的“領頭雁”,見證了他們的奉獻情懷。
他被機器“削”掉指甲蓋
9月15日下午,記者與48歲的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梅里斯鎮齊齊哈村村書記、村主任關波握手時,發現他右手大拇指纏著厚厚的紗布。他解釋說,前兩天抗洪,抬柴油機時不慎砸掉了指甲蓋,去醫院簡單包扎后,又回到了抗洪現場。
齊齊哈村有3萬畝高標準農田,臺風“美莎克”帶來的強降雨導致2萬畝稻田受災,田里大量積水。村里找來20臺強排泵,組成突擊隊“三班倒”排澇,連續奮戰了10多個晝夜。
關波開車與記者一起查看災情,座位上塞滿了各種物品,潮濕的迷彩服、沾滿泥的膠鞋、應急燈、泡面、礦泉水……車里彌漫著一股奇怪的味道。“從抗洪開始就沒回過家,車里也沒顧上收拾。”關波邊開車邊解釋。
一路上,關波介紹說,村里一共1800戶,受災農田涉及1300戶,其中80畝地是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稻穗一沾水就完了,說什么也得幫這些貧困戶把收成保住,不僅率先安排排澇,還組織了人手下田人工捆扎,讓稻穗立起來。”
在排澇現場,有一頂簡易帳篷,里面有兩張鋼絲床、兩條薄被,這里就是關波最近和村干部日夜值守的地方。柴油機的巨大噪音、惱人的蚊蟲,在這樣的環境里,想好好休息是不可能的。
齊齊哈村是由4個自然屯合并而成的大村,村情相對復雜。關波上任之前,村里選不出“當家人”。關波原是村里的養殖戶,2000年區里選出29個帶富能力強的青年去黨校參加培訓,關波便是其中之一。上任后,因為辦事公正,身先士卒,村民們都信任他。剛來村里4個多月的黨務助理李吉妍,描述了這樣一個畫面:為轉移江心島上3000余只羊,關波帶著黨員干部找來幾條船,每人兩邊腋下各夾一只羊,拼命地將羊往船上拖。“一條船運20多只羊,整整3天才轉移完。”李吉妍說,不管遇到啥難事,關書記一定先上,村民們看在眼里心服口服。
他家大門8年沒有鎖過
今年51歲的齊齊哈爾市龍江縣七棵樹鎮三興村村書記、村主任閻宏偉,連續三年在全鎮村書記綜合考核中排名第一,和他工作一樣出名的是他的細心。就連停放在村委會院子里的農機,他都用麻袋片細致地包起來,生怕有一丁點損傷。
“以前俺們村干部特別難選,干部群眾之間矛盾也多,都是窮鬧的。”他上任時,村集體欠債150多萬,因為發不出補貼,村委會沒人上班是常事,村民要辦事只能去干部家里。
閻宏偉打開局面是從“收地”開始的。村里共653戶1788人,有土地21000多畝,他帶著黨員干部排查,對以前胡亂發包、半包半送的集體土地強行收了回來,“一下子收回600多畝,按程序重新發包,增加了集體收入,賬上的窟窿慢慢填上了。”
最讓村民佩服的,是閻宏偉的服務意識。8年來,他家大門從來沒有鎖過,村民有事可隨時上門找他。從成為“當家人”的那天起,閻宏偉每天6點就到村部,大年三十、初一也不例外。
“我給自己定的規矩是,給群眾辦事不拖不等。昨天村里修水泥路,有村民告訴我路上有幾個羊蹄印難看,今兒一早我趕緊找人抹平了。”閻宏偉說,剛上任的時候,他手機一天最多接上百個電話,過去積攢的問題解決了,電話就少多了。
村里的貧困戶關貴斌今年51歲,下肢癱瘓不能自理,和70多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2012年,他突發腦出血,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可他覺得生活沒了指望,產生了輕生的想法。閻宏偉察覺后,經常拎著米面油上門,倆人無話不談。閻宏偉還幫他家落實了產業扶貧、房屋補助政策,年收入增加了5000多元,關貴斌內心充滿感激。去年7月8日關貴斌住院期間給閻宏偉打了個電話,一番話令人動容,“你們關心照顧我這么多年,我無法回報,死后愿意無償捐獻遺體。”
他30年記了40多本日記
在牡丹江市海林市海林鎮蔬菜村村書記、村主任竇乃興的辦公桌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排放得整整齊齊的40多本日記。
“我記了30多年日記啦!”撫摸著這些筆記本,62歲的竇乃興自豪地說,村里30多年的發展脈絡、大事小情清清楚楚。
記者隨手翻開一本泛黃的日記本,第2頁記錄著1999年元旦這天竇乃興的工作:上午起草壯大集體經濟發言材料,下午到山咀子村走訪。
蔬菜村1983年以前叫幸福村,可當時村民過得并不幸福。作為全省最大的行政村之一,有10個村民組、1935戶、6873人,人多地少矛盾多,村民上訪是常事。竇乃興上任后,用了一年多時間,把村里200多件群眾的煩心事梳理成冊,一件一件妥善解決,從那以后,村里再沒人上訪了。
同樣,在他的“檔案庫”里,每一份承包合同都留了底、有據可查。“這么多年來,我們村兩委班子看好家、守好業,珍惜集體一草一木,決不擅自賣掉一磚一瓦、一寸土地。所有的集體資產資源,一點兒都沒有流失,都能生錢!”他擲地有聲。
竇乃興回憶,1997年村里的一塊廠房空地被一家公司看中,愿意出資50萬元買斷開發新興市場。“當時50萬元是個天文數字,誘惑巨大,但我認為不能鼠目寸光,頂著壓力和對方商談,堅持聯營聯建,現在集體資產凈增值1600多萬元,年創利30多萬元,成了一只下金蛋的母雞。”
“村里有錢了還不夠,村民兜里也得有錢。我們村人均耕地不足2畝,怎么增收?我多次去山東壽光、河北永年考察,認準了發展蔬菜產業。”竇乃興帶記者鉆進一棟西瓜大棚,一個個小西瓜掛在網兜里,很快就能上市,深秋時節的東北,西瓜是稀罕物,一個大棚產值2萬多元。
當年為推動蔬菜種植產業化,竇乃興費了老勁,嘴皮子磨破了,嗓子腫得說不出話來。村里還出臺了優惠政策,集中建20棟以上標準棚室的,村集體發放補貼。
蔬菜村富了,村集體固定資產近3億元。全村有標準化蔬菜大棚、溫室3100余棟,年產精品菜1.2億斤,產業收入超億元,蔬菜種植大戶戶均收入10萬多元,村民們說,“現在的日子,才叫真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