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青年馬振海最近變得更忙了。
再過幾個月,他和山西靈丘縣紅石塄鄉的村民精心管護3年的500畝矮砧密植有機蘋果樹將迎來第一年正式掛果。因其果子質優量大,早有收購商慕名上門預約求購。
500多公里之外的呂梁山里,石樓縣創業青年劉彩紅也在花椒產品線上忙碌,剛摘下貧困帽的年輕人謀劃著用互聯網把家鄉產品賣出大山。
他們命運之變的背后,映襯著山西人民擺脫絕對貧困、實現從貧窮落后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2019年4月,大同市靈丘縣宣告脫貧“摘帽”;2020年2月,呂梁市石樓縣整體告別絕對貧困。從經歷過平型關大捷的靈丘,到紅軍東征首戰地石樓,兩片紅色土地的脫貧之路,見證了共青團中央全員參與定點扶貧過程中不變的初心。
如今,在山西,這一南一北兩座縣城,因共青團中央定點扶貧工作緊緊聯系在一起。這時節,兩縣綠意蔥蘢,早已“舊貌換新顏”。
接力扶貧22年
——從歷史進程中汲取力量
“山西小康不小康,要看太行和呂梁。”山西的呂梁山、燕山-太行山區曾占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的兩席,貧困人口多,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共青團中央定點扶貧的靈丘、石樓兩縣就位于“兩山”之中。
這是兩座富有時代印記的小城。1936年,紅軍突破閻錫山防線,飛渡黃河,石樓縣成為紅軍東征的首戰地;1937年,八路軍115師主力在靈丘縣平型關一帶取得的平型關大捷,是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的第一個重大勝利。
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山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凝聚出了偉大的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這些精神,也成為老區人民在擺脫貧困過程中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財富。
1998年,國務院扶貧辦確定團中央定點幫扶靈丘縣,至今共有17批工作隊在靈丘接力扶貧22年。2016年石樓也被確定為團中央定點扶貧縣。
“這17支隊伍我都打過交道。”靈丘縣人大主任索根生回憶,在與團中央扶貧工作隊共事的20多年里,他從最初任職鄉鎮黨委書記到副縣長,再到縣人大工作,與工作隊建立了深厚友誼。
“第一隊抓的是東河南鎮的無籽西瓜種植,那時我是鎮黨委書記,那會大家都好奇西瓜還會沒有籽?后來靈丘成了大同市最早種植無籽西瓜的縣,還輻射至周邊縣區。”
“第二隊引進了日光溫室,16棟大棚3年時間發展到400棟,老百姓收入翻著番兒的上漲。”
“第三隊進一步發展經濟作物、中藥材等產業,一直發展到現在的溫室大棚。”
“第四隊來的時候,我那時是副縣長,工作隊領著我們去四川取經種菜,如今看來,脫貧離不開團中央。”
……
回憶過往,索根生如數家珍,“團中央工作隊給地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帶著感情來,我們也帶著感情回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團中央全員參與兩縣脫貧攻堅,直屬機關32個黨支部與31個貧困村黨支部結對共建,與當地政府、人民群眾合力攻堅。團中央把最能“打仗”的人選派到脫貧攻堅一線,共選派35名干部駐扎一線扶貧,攻堅克難、苦干實干,闖出了一條具有共青團特點的減貧之路。
變“輸血”為“造血”
——闖出脫貧新路徑
“人說山西好風光,右手一指是呂梁。”黃河東岸的呂梁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一部《呂梁英雄傳》是呂梁革命史的真實寫照。但山大溝深的呂梁山又是一座貧困的山,曾經囿于惡劣的自然條件,呂梁山區在發展中掉了隊,成了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而呂梁山西麓的石樓縣,則是呂梁山中的“困中之困”。
石樓曾經有多窮?全縣12萬人生活在山區5700道大大小小的山溝里,25度以上的坡地占到耕地的六成,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641戶、52954人,連續數年財政收入僅為5000萬元,傳統農耕背景下的小農經濟在市場大潮的沖擊下相形見絀,農民曾一度陷入增產不增收的困境。
這樣的紅色老區,怎么脫貧?怎么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怎么實現脫貧摘帽與鄉村振興的銜接?
一連串的“靈魂拷問”,擺在工作隊和老區黨委、政府面前,既是壓力也是動力。
工作隊一段工作筆記這樣記錄:“吸引青年人才返鄉是促進貧困地區長遠發展的根本之策。要振興鄉村,不是看投入多少錢,做了多少培訓,而是看能否改變當地人口、產業結構,推動創業的星星之火成為振興鄉村的熊熊烈火,而破解難題關鍵在人——返鄉創業的奮斗青年。”
在最近一次石樓縣舉行的青年創業項目評選會上,已是評委的返鄉創業青年張云十分感慨。兩年來,他的“一碗粥道”產業項目打通與貧困戶和村集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基本模式;扶貧隊在品牌、資金、宣傳、電商、技術、包裝、培訓等方面對其給予扶持,撬動總投資700余萬元。目前,“一碗粥道”升級版廠房和生產線建設已完成,兩年多來的產值和訂單超過4000萬元,帶動兩個村集體和200余名貧困戶增收;該創業項目榮獲“呂梁市十大名特優功能產品”稱號,成為全市明星企業和扶貧產業優質項目。
工作隊同張云、劉彩紅等30多名創業青年建立起密切聯系,定期組織大家在黃土塬上開創業沙龍,盡全力為他們排憂解難,為資金緊缺的,引入創業貸款;針對優質農產品滯銷的農戶,他們帶著幾十名致富能人前往浙江、陜西、山東學習考察,幫他們對接企業、建立合作;遇上技術難題,大家想盡一切辦法聯系專家,甚至人托人,帶著創業者登門拜訪。
不僅如此,團中央扶貧工作隊還把先進的種植技術引入兩縣的田間地頭。
日前,記者在靈丘縣紅石塄鄉月亮灣千畝有機蘋果產業園里看到,數百畝套著塑料膜袋的矮砧蘋果樹已吐出新芽,村民正忙著為蘋果樹搭建支架,揮鋤整地,一派忙碌景象。
近年來,紅石塄鄉黨委、政府堅持做好土地流轉、結構調整、生態旅游這三篇文章,依托氣候濕潤、陽光充足等優勢條件,引進有機農業公司,實施規模化有機蘋果種植,為紅石塄村農業生態觀光游的可持續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依托靈丘縣青創協會,團中央駐靈丘工作隊構建以助力青年創業就業為主要功能的“共青團助力靈丘發展公益服務平臺”,初步實現了“政”“產”“研”“學”“金”五位一體化發展,目前平臺已培育青創企業63家,吸納創業青年273名。
如今在靈丘、石樓兩縣,小米、玉露香梨、花椒醬、土蜂蜜……一批品質優良、功能各異的特色農產品正成為兩縣群眾增收的利器,而和馬振海、張云一樣回鄉就業創業的青年也在逐漸增多。
定點扶貧期間,團中央助力靈丘縣產業擴大規模、打通市場、擴大銷量,成功申請“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通過產業扶貧帶動上千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致富;助力石樓縣打造“塬谷石樓”公共服務品牌,實現幫助銷售超過350多萬元,2020年實現產值4000余萬元,直接或間接帶動千戶以上群眾增收;依托線上“云認購”、線下“五進”等模式,實現幫銷350余萬元,帶動增收群眾1000戶以上。
“產業扶貧是促進縣域發展的重要抓手,而返鄉創業的青年則是這片水域中的‘鲇魚’。”在石樓縣人社局局長王喜平看來,返鄉創業青年有一定的資金、整合能力,也有回報鄉親的熱忱,他們用一個個具體的產業項目,撬動著一片片荒山禿嶺上的產出,未來可期。
用“心”貼近青少年
——讓改革的溫暖直抵人心
如今,在靈丘、石樓兩縣易地移民搬遷社區里有一處特殊的“課堂”,社區里的孩子一到放學時間就會自覺結伴而來,找出掛在特定地方的鑰匙,并開門進去學習活動。一到周末,有的孩子和大學生志愿者一起學習一起玩,待到晚上10點才回家。它的名字叫“四點半課堂”。
去年一年時間,石樓縣“龍山水岸”易地移民搬遷社區“四點半課堂”的門口簽到本上有超過6000人次簽到,簽到者都是移民社區的孩子和志愿者們。
2019年,石樓縣政府集中將174個自然村易地扶貧搬遷至靈泉鎮岔溝村,860戶家庭走出小山村、住進樓房,成為“龍山水岸”社區的新市民。
在3400名新市民中,有120多名小學生的父母務農務工,每到下午放學,有的進不去家門,只能在外面“放羊”;有的是留守兒童,常年和祖輩生活在一起。如何輔導孩子的學習,成了許多家長憂心的事。
孩子們的居住條件好了,但如何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的生活節奏?
為此,作為共青團改革試點縣的靈丘、石樓兩縣,將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團建工作作為改革的一項重點內容,嘗試用“小而精”的項目打造共青團參與社區治理和建設的升級版,堅持黨建帶團建,不斷強化團的政治功能,拓展團的社會功能,制定服務標準,不拘泥于硬件設施,因地制宜開展工作,盡可能將服務對象變成工作力量。
共青團改革在貧困地區順應形勢“為你而變”,使得更多人愿意與團組織“搭邊”、與團干部“交朋友”。
家住石樓縣的解益帆在長治學院師范專業上大一。今年寒假她去了“四點半課堂”當志愿者。一開始,她以為“四點半課堂”就像托管班,孩子們放學來玩一會兒,志愿者看管好,別讓孩子們出事就行。但去后,她的想法改變了。
解益帆發現,比起自己小時候,眼前這些孩子頭腦更靈活,思維敏捷,不僅喜歡問“為什么”,還喜歡追問“有沒有其他的解題方式”。課業之外,孩子們漸漸敞開心扉,和志愿者分享自己的心事。解益帆常常被他們抓著問“大學生活是什么樣子”。
今年正月十五,“四點半課堂”的志愿者帶著孩子們一起煮湯圓,一個孩子把自己碗里的第一個湯圓遞到解益帆嘴邊,她瞬間被感動了。
“感動的事情不少。”去年國慶假期的一個中午,劉輝出去辦事,天很熱,走出社區沒多遠,身后有兩個孩子追過來,一邊叫著“小輝輝”,一邊遞給他一根冰棒。劉輝感動得流淚。
團石樓縣委副書記郭建明介紹,共青團在艱苦條件下“小而精”的嘗試讓自己感觸很深,由于社區沒有多余的場地,“四點半課堂”就在搬遷社區樓層間的半開放空間,團組織從附近學校淘來不用的桌椅,每天開課至少有30多個孩子來這里學習。
原本不起眼的小場地成了節假日移民社區里最熱鬧的地方,孩子們唱著“早起疊被抹布擦,衣物用品別亂搭”的童謠,還帶著家人漸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靈丘縣還組織實施“共青團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項目”,派出區域團工委聚焦創業就業、村民融合、群體幫扶、環境整治等方面開展工作,采用“合作社+扶貧車間+社會組織+貧困戶”模式,幫助150余名搬遷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
石樓縣則成立石樓小鎮社區團工委、龍山水岸社區團工委,面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群眾,提供新社區居民習慣養成、促進社區關系融合、重點青少年群體幫扶、凈化美化社區環境、幫助青年就業創業等方面的服務,共對社區青少年開展服務123次,覆蓋青少年2500余人次。
點亮脫貧“燈塔”
——為山區孩子打開一扇“窗”
教育扶貧是治本之策。在靈丘、石樓,工作隊幫助建成的“青年之家”強調“公辦公益、扶貧扶智”的理念,為山區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打開了一扇窗。
記者在靈丘期間觀摩了一場在石家田鄉九年制學校開展的“VR入團必修課”。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頭戴VR眼鏡,可以身臨其境地“穿越”到各個歷史階段,了解共青團的光輝歷程;可以像完成尋寶游戲一般找出團旗、齒輪、陽光等團徽元素,學習團的基本知識;親身體驗從申請入團到成為團員的各個環節,在入團儀式現場與新團員莊嚴宣誓。
團靈丘縣委書記魯二峰介紹:“中學共青團改革的核心,就是把好團員入口關,提高團員先進性。團中央指導開發的VR團課,有效解決了團課吸引力不足的問題,率先在靈丘覆蓋所有入團學生。”
除了“送課入校”,工作隊還在靈丘縣“青年之家”專門建設一間VR超級教室,開設與小學、初中、高中教學相銜接的200余門VR課程,涵蓋科技、物理、生物、地理等。
“青年之家”的另一間教室配備了全套、完整的3D打印設備,這是與北京一樣水準的“創新部落”。目前,靈丘縣“青年之家”的VR教室和“創新部落”教室已排滿課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近3年脫貧家庭學生和鄉村留守兒童可以免費參加所有活動;依托“青年之家”開展的VR團課、3D打印等活動,幫助當地青少年了解科技文明,已服務青少年3000余人次。
據了解,定點扶貧期間,團中央扶貧工作隊累計安排資助款4000余萬元,直接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受疫情影響家庭子女9000余名;通過教學和生活用房建設、校園操場建設、水沖廁所改造等,支持兩縣建設希望小學15所;采取支教扶貧、教學設備捐贈、教師培訓等方式,為兩縣上萬名學生提供線上教學設備、學習課程。
針對留守兒童、困難青少年等群體的現實困難,團中央扶貧隊實施“童心港灣”“四點半課堂”等項目;舉辦“中華詩詞大會”“追尋紅色足跡放飛青春夢想”“紅領巾講解員”等活動,增強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傳承紅色基因;探索運行“青年黨支部”,大力開展推優入黨,為鄉村治理儲備青年人才。
促進鄉村“蝶變”
——攻堅克難補短板
如今,每逢周末,當靈丘縣城的人們來到紅石塄鄉龍渠溝有機社區踏青,時常會趕上這里最熱鬧的盛會——居民們依托移民搬遷后建起的半山半水、獨具風貌的社區環境,在喜慶的嗩吶聲中,盛裝表演、載歌載舞。
這是社區居民以亭臺樓閣、半山半水為舞臺,以龍渠溝人搬遷之后的幸福生活為寫照的大型實景演出《龍渠溝的老百姓》。20多分鐘的演出,融合迎親、敬酒、舞龍、秧歌等民俗內容,輔以說唱等當代藝術形式——隨手一拍,便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風貌。
“俺這村以前叫邊臺村,現在叫龍渠溝有機社區。溝還是那道溝,山還是那座山,日子可是過得大變樣了。”59歲的村民王保良高興地說。
團中央駐靈丘邊臺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張維熙介紹,村里上演的實景演出的演員全部是搬遷群眾,黨支部廣泛發動村民參與,配備演出道具。實景演出較短時間內排練完成并成功上演,謳歌了群眾搬遷之后的美好生活,道出了群眾對黨的好政策的感激之情。
2019年,邊臺村全體村民喬遷新居。為幫助村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團中央派出的駐村書記接續奮斗,累計爭取產業幫扶資金230余萬元,先后實施玉木耳種植、育種牛養殖、蟲草雞養殖等產業項目,壯大村集體經濟,有效帶動村民就近就業、致富增收。在做好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團中央突出扶志扶智,圍繞村民需求,實施愛心食堂和童心港灣項目,為留守老人和孩子提供公益服務。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座美麗山村的新變化,工作隊還邀請“網動青春青年之聲——我為家鄉代言”活動中的年輕主播齊聚龍渠溝演出現場,通過多平臺直播宣傳鄉村美景。駐村第一書記依托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與央視頻合作推介邊臺村美麗鄉村休閑游。
鄉村“蝶變”的背后,是團中央定點扶貧工作的持續發力。
泊河村是石樓縣貧困率最高的貧困村之一。2018年7月起,團中央宣傳部新聞處處長連李生被派駐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泊河村黨支部任第一書記。
駐村以來,連李生積極發揮共青團的比較優勢,搶抓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機遇窗口與政策紅利,努力補齊短板、培育優勢,全面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先行先試推進鄉村振興,通過重點項目輻射、扶貧專題直播,進一步打響扶貧品牌。
兩年多來,泊河村貧困戶人均收入增長超過400%,村集體收入從2017年的3.5萬元躍升至2020年的103萬元,并形成穩定的增收項目和渠道。山西省委脫貧攻堅督導組評價說:“泊河村各項工作扎實,是全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一面旗幟,探索實踐出了一條黃土高原深度貧困鄉村轉型發展之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駐兩縣的工作隊義無反顧配合縣委、縣政府扛起防控責任,千方百計降低疫情影響,在團中央支持下,組織兩地青年成立34支“疫情防控青年突擊隊”,在組織捐資助人的同時,高度關注返貧監測預警和幫扶實效,點對點輸送農民工外出務工,穩崗拓崗,復工復產。工作隊全員參與,和貧困群眾同風雨、共奮進。
全員抓脫貧兌現軍令狀
——不破樓蘭終不還
8年精準扶貧、5年脫貧攻堅,團中央書記處有關負責同志先后19次赴兩縣落實項目、對接資源、督導調研,在現場推動解決難點重點問題。在團中央扶貧工作隊落實下,兩縣一批又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創業者、青年學生代表,帶著學習和改變的渴望走出去;一批又一批專家、社會人士,帶著知識和資源走進來,來自產業、技術和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源源不斷地匯聚到靈丘、石樓。
在團中央書記處領導下,扶貧工作隊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兩縣脫貧攻堅整體部署,實施學業資助、就業援助、創業扶助、教育扶貧、公益扶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累計投入資金8529.82萬元、引進資金16351.14萬元,培訓基層干部4040名、技術人員10877名,直接購買農產品465.54萬元、幫助銷售農產品3936.27萬元,3年來在兩縣實施學業資助4370人,就業援助1143人,創業扶助343人。
截至2020年底,靈丘、石樓兩縣累計退出貧困村237個、減少建檔立卡貧困戶102812人,如期完成脫貧任務。
“團中央對靈丘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時任靈丘縣委書記、現任大同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多年來,靈丘與團中央早已融為共同奮斗的一體,一路攜手同行。
“團中央把幫扶事業寫在了深度貧困地區的黃土地上,把一腔真情刻在了百姓柔軟的心坎上。”石樓縣縣委書記王廷洪說,團中央工作隊是帶著對老區人民的深情厚誼來扶貧的,為石樓的脫貧工作傾注了心血,灑下了汗水,付出了艱辛,取得了實效,贏得了民心,也為我們樹立了標桿、樹立了榜樣。
從“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到“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團中央鄉村振興工作隊將和兩縣人民以嶄新的面貌一道攜手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開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