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云(右)在果園里幫助農戶摘桃子。
日前,家住寧夏銀川的吳芳自駕來到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到網上提前預約的牛家坊民俗文化村度假。“這是個網紅村,朋友圈經常看人打卡,我就也帶著家人來了。”
夏日里的牛家坊村,荷花池畔的農家樂、葡萄架下的燒烤、大型兒童游樂場,從早到晚人氣爆棚。可是,現在這個獲得“全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榮譽的村子,12年前卻是臭氣熏天、垃圾亂堆、村書記沒人當的亂村。
變化,從現任村黨支部書記張少云回村“當家”開始。
“以前每次回鄉,村上老人、鎮上干部總是動員我回來帶著大伙一起干。”提及2009年回村任職的場景,牛家坊村書記張少云表示,他作為沐浴改革開放春風先富起來的人,一直很想為家鄉做點事。
當年,張少云是遠近聞名的老板,回到村里時,村集體負債近70萬元。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帶著“兩委”聽全村780多戶群眾坐下來“訴苦”,隨后,統一思想、理清發展思路。
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村“兩委”帶著黨員挨家挨戶、逐巷逐道進行危房改造、改水改廁、衛生整治、綠化村莊。沒人牽頭的臟活累活,黨員干部帶頭干。過去,村民習慣坐在家里“東家長、西家短”抱怨,現在他們走出家門,共同維護村莊的環境。慢慢地,黨員干部和村民的心拴在了一起,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人心齊了,村子清爽了,為了讓老百姓的“口袋”鼓起來,張少云帶著村干部經多方溝通協調,牛家坊村承接了美麗村莊建設工程,村集體拿到了6.8萬元工程款,接著又承接了鎮上240畝溫棚拆建工作,村集體賺了1萬多元。
2011年,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牛家坊村拿到了312萬元拆遷款,不僅還清了欠賬,也有了發展啟動資金。張少云覺得,“只有錢生錢,才能一直富下去。”他一方面申請新的建設用地,經過多方奔走,成功建設了商用房,每年為村上掙得53萬元的租金收入;另一方面引進投資人,流轉土地1480畝開展特色種植。
2013年以來,牛家坊村利用緊靠吳忠都市圈的優勢,按照“黨支部+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農戶”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旅游業。黨支部牽頭、村集體注資,成立了吳忠市聚發生態旅游發展公司,形成了以餐飲服務、休閑采摘、鄉村旅游為主的生態觀光特色產業,一舉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牛家坊村“好吃街”上,到處都是村民忙碌吆喝的身影,“地攤經濟”“夜間經濟”蓬勃發展,村民逐步變為“微創客”。村民周有利,以前打零工沒有穩定收入,40出頭的他經常在家酗酒,今天跟老婆吵架,明天跟鄰居打架,是出了名的“刺頭”。自從有了好吃街以后,他承包了一個攤位賣小吃,白天準備食材,晚上全家上陣,日子越過越紅火,小兩口再也不鬧別扭了。“我們家以前在銀川從事餐飲業,前年回鄉創業,在村上開辦農莊,每月營業額40萬元左右。”荷畔人家農莊負責人說。
到去年底,牛家坊村集體收入達12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突破2萬元。“口袋”鼓起來了,“腦袋”也要富起來。張少云每年都要帶領村干部和黨員代表到外地參觀。這些年,牛家坊村在全市率先建成了農耕民俗文化博物館、全民健身中心、技能培訓基地、致富帶頭人孵化基地等,村里還辦起了“桃花節”“荷花節”“農民豐收節”“冰雪旅游節”等,各種活動貫穿一年四季。全村選樹培育了20多個勤勞致富、睦鄰和諧、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等先鋒戶,倡樹崇德向善的村風民風。
當年的“負債村”,在張少云的帶領下,收獲了“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諸多國字號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