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石屋村參觀。
“今年‘七一’前后來村里參觀的人特別多,導游忙不過來,我也客串了一回解說員。”7月3日,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鎮石屋村先后來了5批觀摩團,村書記范國文送走一批游客,喝了口水,又趕忙去接待下一個團。據統計,“七一”前后,石屋村共接待游客75批次2362人。
石屋村在上世紀80年代初,曾創下村集體存款100萬元、糧食存量100萬斤的驕人業績。進入新時代,石屋村人接續奮斗,先后獲得“中國特色村”“海南省5A級鄉村旅游點”等榮譽,每年到村參觀的游客超過10萬人次。
發掘“精神富礦”
構筑基層干部“精神大廈”
石屋村村口,掛著一塊醒目的牌子“中國村官精神館”,旁邊側立著低頭拱背、奮力前行的孺子牛石雕,這是石屋精神的象征。
三年困難時期,貧困將石屋村人逼到了絕境。時任村書記胡松站了出來:“靠山吃山,要活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開發山區。”他帶領73人組成的突擊隊直奔山區。
接下來的10多年,石屋村開發荒山117座,劈山取土填平礦坑148個,開墾山地6000畝,挖掘102條排灌溝渠,把水引上52個山頭,種植橡膠20萬株。創辦了橡膠加工廠、糧食加工廠、農業機械廠、規模養豬場,建起了村醫院、敬老院、村學校。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石屋村創下了“雙百萬”的業績,成為農業戰線上一個響當當的典型。
老支書帶領村民向貧困宣戰的精神,成為石屋村的寶貴財富,被提煉概括為信念堅定、艱苦創業、科學求實、敢于擔當、為民奉獻、清正廉潔的“胡松精神”。在胡松紀念館內,游客王女士指著墻上的《開山勞作圖》,向8歲的兒子講述當年村民艱苦奮斗的場景。
近年來,石屋村以黨建為抓手,大力弘揚“胡松精神”,先后建成中國村官精神館、胡松紀念館、海南十大最美村官館、紅色民宿、田園休閑小站等,著力把石屋村打造成基層黨建示范村和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基地。2016年以來,該村承辦了兩屆中國(海南)基層黨建與村官創業論壇。現在,石屋村已成為儋州市及海南省黨員干部學習教育基地。
隨著知名度不斷提升,村里人氣也越來越旺。導游趙苑兵說,石屋村每年接待參觀人次約10萬人。為配合鄉村旅游發展,石屋村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按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樣式統一的建筑風格,讓游客在村內游覽時有了“穿越之感”。
儋州市委組織部有關人士介紹,石屋村正朝著打造基層黨員干部“精神高地”的目標,積極籌建新市委黨校(胡松農村干部學院),占地面積98畝,計劃投入3億元,一期工程已開建。
石屋村稻蝦共育示范基地。
布局特色產業
打造鄉村振興“快車道”
在石屋村日前舉辦的稻蝦捕撈收割活動現場,只見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數不清的小龍蝦活蹦亂跳……
石屋村下轄5個自然村,村民2385人。過去,橡膠種植是全村主打產業,由于市場波動大,價格日趨低迷,很多村民外出務工,一度大片耕地撂荒。村里先后對撂荒地、村集體土地進行整合,盤活土地資源500多畝。
眼前的這片稻蝦共育示范基地,就是2019年石屋村與海南稻蝦生態科技公司合作引進的項目。公司總經理陳斌告訴記者,公司按每畝1000元的價格租地150畝,每畝年產反季節小龍蝦500斤,畝產值3萬元以上。
“除了小龍蝦,水稻銷售也很可觀。”陳斌介紹,基地內水稻與小龍蝦共育,不使用化肥和農藥,所產大米綠色無污染,價格賣得也高。此外,公司還在每個地塊周邊種了泰國金椰,掛果后每株每年可結果一兩百個。村民李積留2019年回村后在基地工作,他說,“現在除土地租金外,每月還有4000多元的工資,掙錢顧家兩不誤。”
石屋村還引入林下茶葉項目,投資200多萬元建設加工廠,一期種植相思茶50畝;引進九品蓮花種植項目300畝,供游客觀賞采摘。石屋村正沿著“教育培訓+紅色旅游+特色產業”的發展路子,描繪鄉村振興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