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梁村黨支部書記李林森(右)與合作社負責人研究種植品種。資料圖
“我們村有一個好支部,有一個好書記!是他們帶我們走上了致富路!”近日在吉林省舒蘭市天德鄉三梁村,80歲的村民陳玉芬大娘對記者說。陳大娘口中的“好書記”是三梁村黨支部書記李林森。
三梁村地處偏遠、人多地少,村里的幾道丘陵,就像壓在村民肩上的幾道梁,土里刨食的日子緊緊巴巴。2013年李林森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三梁村漸漸挺起了“脊梁”:養豬、釀酒、種雜糧……曾經的落后村,如今產業興旺、村容整潔,202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元,村集體收入也達到42萬元,村民們過上了小康生活。
“三梁村的改變,主要是因為成立了合作社、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李林森說。
書記帶頭
村民走上致富路
1994年,李林森從親朋好友那里借來5000元錢,一個人到北京打拼,開了家餐館。可每次回到村里,看到村里還是老樣子,李林森心里總不是滋味。
三梁村民風淳樸,村民崇德尚義,無論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還是抗美援朝時期,村民都踴躍參軍、不怕犧牲。1935-1950年,村中參軍入伍的青年就有26人,其中四人壯烈犧牲。祖祖輩輩傳承的濃厚家國情懷激勵著李林森,他總覺得自己富了不算富,帶領鄉親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2000年,李林森決定返鄉創業,帶領鄉親發展生豬養殖,一起致富。2013年,李林森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彼時,窮困仍纏繞著三梁,村民年人均收入在1500-3000元之間,村集體還欠外債54萬元。
如何走出困局?李林森找到村里老干部、老黨員和黨支部成員一同商量。
上世紀60-80年代,三梁村是遠近聞名的先進村,三梁大隊相繼辦起磚廠、瓦廠、油坊等集體企業,各生產小隊也都有集體企業,如酒坊、粉坊、鐵匠爐、玻璃管廠等。1970年前后,村里就通上了電話,家家戶戶通電、通有線廣播。大隊還購買了三臺“東方紅”拖拉機。
不難看出,要想擺脫窮困的陰影,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還是要找準著力點,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可突破點在哪?
三梁村人均耕地不足四畝,糧食產量低,靠種地奔小康很不現實。李林森琢磨著,要從現實條件出發,從有經驗的行業入手。曾經搞過養殖的他,帶著村干部去外地考察回來后,決定還是干擅長的項目,發展生豬養殖,并成立合作社,吸納村民入股。
一些村民聽說村里要合伙養豬,心里沒有底,擔心自己的錢“打水漂”。為解除村民顧慮,李林森向大家保證:“我是共產黨員,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會讓大家失望!要是三年不盈利,錢連本帶息返還給大家!”
李林森的真誠打動了村民。一時間,全村22戶村民主動投資275萬元,村集體以土地和上級補助資金入股70萬元,28戶貧困戶用5萬元幫扶資金入股。2014年,村里成立了吉林六合源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的六合源牧業養豬場也正式建立。
在李林森的帶領下,村民們熱火朝天地經營起養豬場。李林森將自己掌握的養殖技術傾囊相授,養豬場在人們的希望中一步一步向前發展,李林森也向鄉親們兌現了自己的承諾——2016年,村集體、入股農戶和貧困戶分紅156.54萬元;2021年1月,村集體和入股農戶分紅255.2萬元。
“村集體+農戶+貧困戶”
不讓一個村民掉隊
為鞏固生豬養殖業,延長產業鏈,2016年,村“兩委”班子又帶領村民成立種植合作社,與養豬合作社有機結合,豬場糞便轉化成有機肥料,實現了“地—肥—糧、糧—豬—肥”的循環產業鏈,不但增收,還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
在《舒蘭市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建設三梁村農業田園綜合體發展項目,加大政府投資力度,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集循環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親子農業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全力打造“三稻粱”品牌的系列綠色有機產品。方案的實施,給三梁村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已有的成績也并未讓李林森滿足。為了三梁村的更長遠發展,他腳步不停地考察市場、尋找新機遇,引導村民從種植玉米,轉變為種植豆類、高粱等雜糧,雜糧收獲后再經過深加工,生產出有機大豆油、高粱酒和小米等優質產品,很受消費者歡迎,主打綠色生態農產品的“三稻粱”品牌也越來越響亮。
2018年,三梁村的小雜糧獲得北京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頒發的有機轉換產品認證證書,六合源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被評為吉林市重點龍頭企業。近幾年,三梁村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經銷商建立起了合作關系,村里種出的有機小米能賣到30多元一斤,黑豆油能賣到50多元一斤,高粱酒也能賣到50到70元一斤,為全村帶來了可觀收益。“種養加”結合的三梁村富裕起來了。
2020年以前,三梁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8戶59人,單靠村養殖場分紅,無法實現村民脫貧致富。面對這些貧困戶,李林森深深感覺到,只要有一個人掉隊,他這個村書記就不稱職。
于是,李林森和村“兩委”及村民代表開會商定,采取“村集體+農戶+貧困戶”的方式,成立三稻粱種植專業合作社。村集體投入資金,農戶和貧困戶以土地折資入股,按股分紅,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參與勞動掙工資。
采訪中,村民王振龍給記者講述了他的脫貧故事。王振龍今年57歲,愛人患有心臟病和哮喘病,不能干體力活,天天離不開藥罐子。他告訴記者,2013年之前,自己借遍了親朋好友的錢為愛人看病,對過上好日子沒了希望。村黨支部新班子上任后,李林森及時和鄉、市醫保溝通,最大限度報銷王振龍愛人的醫藥費,又在2016年動員王振龍把耕地流轉給村里合作社。
“為讓我們得實惠,流轉的地,每畝比給其他人的高出100塊錢。李書記還叫我到合作社打工,每年能掙4萬塊錢。現在我們家欠的外債都還清了,我愛人身體也好起來了。這都是因為我們有一個為村民辦實事的黨支部,有個為村民想事、干事的好書記!”王振龍說。
集體經濟助力
村民過上幸福生活
每到清晨和傍晚,三梁村建設的木質觀光棧道上,總能看到漫步的村民,伴著朝陽和晚霞,感受不一樣的風景。除了觀光棧道,觀賞花海、休閑娛樂廣場、標準塑膠籃球場也是村民們的戶外活動樂園。如果想靜下心來,村里的圖書屋是個不錯的去處,報紙、圖書等刊物琳瑯滿目……
如今的三梁,村美民富。目光所及之處綠意濃濃,村路和公路路路相通,村路兩側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種植栽培的花草有28公里。村民都住上了磚瓦房,屋里屋外干凈美觀。黨員活動日時,村中黨員義務為孤寡老人家庭和村莊公共區域清理環境衛生。現在,村民們已經有了較強的環保意識,垃圾亂倒、糞便亂堆、禽畜亂跑、柴草亂放的現象杜絕了。垃圾堆放點有專人負責管理,日產日清,此外還會定期清理河塘溝渠,保證無發臭水體、無垃圾漂浮物。
村黨支部嚴格實行“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大家在村民議事中心商討村務,真正成了村子的主人。依托新時代講習所,村黨支部定期和不定期組織開展籃球賽和扭秧歌比賽等文化活動,受到廣大村民歡迎。村中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大力提倡節儉、文明辦紅白事,有效遏制了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陋習。
有了集體經濟助力,村集體也具備了更好服務村民的能力,給村里60歲以上老人繳納醫療保險,免費給每家每戶改造自來水……村民獲得感越來越強。村黨支部先后被吉林省、吉林市、舒蘭市評為先進黨支部;李林森被評為吉林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等,并連續兩屆當選舒蘭市人大代表。
“今年年底前,我們村子里42名符合條件的孤寡老人,就可以入住村子里的養老院了。養老院里有食堂、浴室、衛生室、活動室、圖書室,房間是兩個人一間。現在,只剩下室內裝修和工作人員培訓了。”談起村里的近期規劃,李林森還是很興奮,即使已擁有諸多成績與榮譽,他絲毫沒有要停下來、歇歇腳的樣子,“我相信,我們村黨支部一定會繼續帶領全體村民,振興鄉村!現在的幸福生活,一定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