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華(左二)和養牛戶交流。 倪建利 供圖
連線對象:丁建華 (寧夏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書記)
忙,是寧夏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黨總支書記丁建華的常態,只不過,近來他比以往更加忙了。
“獲得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對我是鼓勵,更是鞭策。”年過花甲的丁建華如同一頭負重的老牛,帶領旱天嶺的鄉親們,繼續奔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旱天嶺村是一個移民村。8年前,周邊幾個鄉鎮的3000多名群眾搬遷組成了這個移民新村。受自然條件制約,當時村民的日子過得比較清苦。自從丁建華擔任村書記后,村里大力發展養殖業,組織勞務輸出,人均收入從2300元增加到去年的近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讓村民們感動的是,丁建華是拖著病軀履行使命。兩年前,丁建華經常感到身子發麻,檢查顯示腦子里長了一個瘤,醫生建議他住院手術,可他卻因放心不下村里的工作而選擇保守治療。他當時對醫生是這樣說的:“與村里的事相比,我治病‘不著急’。”
近來,丁建華忙些什么呢?
原來,村里啟動了第三期集體牛場建設,需要將牛群轉移到舊牛棚過渡。舊牛棚里牛群有些擠,盛夏高溫天氣,丁建華擔心會引發疾病,他每天都要到牛棚轉一轉,有時凌晨三四點醒了之后便直奔牛棚而去。
丁建華養牛不但上心,而且在行。村民李自相家住在牛場附近,成天看到老書記圍著牛場轉,肉牛越養越好,書記卻越來越瘦了。“他給牛注射針劑的動作,熟練得像個老獸醫。”
旱天嶺村的村民,習慣稱呼丁建華“牛書記”,表達了鄉親們對丁建華做大做強養牛產業的敬意。
今年初,村里一次性賣掉幾十頭肉牛,每頭凈賺5000元左右,但丁建華覺得,要是調整一下品種,每頭賺七八千不成問題,比如,西門塔爾牛。
丁建華了解到,集體牛場賬面上有200多萬元資金,盤算著用這筆錢可以買100多頭牛犢,并和新一屆村“兩委”商量,將錢花在刀刃上,用在緊要處,購買小牛犢,擴大養殖規模。丁建華說,“村里人習慣喂牛羊,也擅長干這個。一個家庭一個人養牛,不耽誤另一個人外出打工,這樣一家就有兩份收入。”
隨著肉牛養殖數量增多,牛糞處理成了一個棘手問題。丁建華花幾周時間跑遍相鄰鎮村,發現灌區種植戶與村里的養殖戶可以優勢互補,并達成秸稈與牛糞互換協議,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有效解決牛糞污染和秸稈焚燒問題。
丁建華還提議利用牛糞生產有機肥。在有關部門支持下,旱天嶺村有機肥廠很快就將投產。
7月份,旱天嶺村迎來了新一批駐村工作隊員,丁建華和他們共同謀劃未來村子發展藍圖:不僅擴大養殖規模、自己種植飼草,還要在環境整治、鄉風建設方面下更大功夫,讓移民村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示范村。
丁建華忙碌的腳步,越發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