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縣的“屋場微治理”實際上是網格化管理的“本土”創新。其能發揮極大作用,主要原因是根據自身條件做治理手段的創新,不生搬硬套傳統方式。
石門縣作為山區縣,地域特點、人文特點都非常鮮明。當村干部面臨人少、事多、山高路遠等實際困難時,激發村民自治熱情、提高村民自治能力,是鄉村治理提質增效的應有之意。推行網格化,是比較好的辦法。試想一下,如果石門縣急于一時,簡單推廣網格化治理手段,直接按行政村的區劃生硬地以一定人口比例或地域范圍來推行網格、配置網格員,那實際效果未必會有“屋場微治理”這么好的效果。石門縣的“屋場微治理”巧妙之處就在于“因地制宜”。
村民對參與行政村管理的積極性不高,就順應民俗,按照村民長久形成的關系范疇來設置網格管理的單元——屋場。鑒于當地人口分散,發展不均衡的特點,屋場的設置不拘于地域大小、不限制人口,一切以群眾方便最核心要義,以治理手段有效為最終目的。在治理框架初步形成后,石門縣還通過吸引有聲望有激情的片長、屋場員、屋場長提升治理水平,及時引入技術手段為治理手段增效。
因此,“屋場微治理”能發揮效果,受到群眾好評,其勝在“因地制宜”做創新,踏踏實實干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