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縣“時間銀行”竹木村支行志愿服務隊開展活動,為老人包餃子。受訪者供圖
在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有一家特殊的“銀行”,不存錢,而是存“時間”:幫助別人就存下“時間”,需要幫忙可支取“時間”,這便是“時間銀行”。大余縣“時間銀行”鄉村治理模式的探索始于2018年,由新城鎮水南村發源,在積分制的基礎上,以“時間幣”為“一般等價物”,讓做好事在村民間“流通”,引導村民廣泛參與互幫互助,著力構建鄉村善治新格局。
“有了‘時間’這個橋梁,村民的付出看得見摸得著,最終形成‘你幫我、我幫他、他幫你’的良性循環。”大余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恩娣表示。
“七積”+志愿服務,樣樣好事能存“時間”
近日,記者在水南村碰上了“跑腿代購”羅五香。今年65歲的羅五香是個熱心腸,她用通俗的語言向記者解釋“時間銀行”的運行原理:“我幫別人1個小時,可以存入1個‘時間幣’,等我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花掉,請別人幫我1個小時。我會騎三輪車,鄉里鄉親有什么需要買的,我隨叫隨到。”每次東西買回來后,羅五香都會記錄自己的志愿服務時間,存入“時間銀行”。
“時間銀行”如何運行?在水南村,記者看到,村委會辦公場所專門開辟了“時間銀行”柜臺,就像去普通商業銀行辦理業務一樣,村民可以在這里開設賬戶,存入“時間幣”或者支取“時間幣”。
“目前,‘時間幣’主要有兩種獲取渠道,一個是完成‘七積’項目獲得積分,換算成‘時間幣’存入,另一個是完成志愿服務后,可存入與志愿服務小時數相等的‘時間幣’。”大余縣花卉與果業發展中心主任魏燕玲介紹。
周恩娣和魏燕玲任現職前都直接負責“時間銀行”的建設工作,在她們看來,“時間銀行”巧妙解決了以往村民自治領域中“做好事要報酬”的難題。“‘時間幣’模擬貨幣流通的形式,既是一種‘勞動報酬’,又不用實際支出金錢成本,淡化了做好事的功利屬性。”魏燕玲表示。
“時間銀行”的設立初衷是鼓勵村民更廣泛參與志愿服務,隨后,“存錢”范圍又擴大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總結起來就是“七積”。每個村的積分評議委員會都可以征集村民對于做好事的訴求,并從“積美、積孝、積善、積信、積勤、積儉、積學”7個方面制定細則,明確具體項目的積分和換算方式。
水南村村民游蘭英82歲了依然閑不住,“我做志愿服務16年了,每天都會為村里掃掃地,把家園打扮好。”靠著雙手,游蘭英自己就掙得了40.6個“時間幣”。她家還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這一榮譽在“積美”的積分項目中可以獲得50分。根據“時間銀行”的換算方法,每戶擁有初始積分100分,超出100分的部分,每10分可以兌換1個時間幣。在“時間銀行”的賬戶中,游奶奶的“時間”越來越多了。
不在家的人也能參與鄉村治理
水南村有戶籍人口2460人,常年在村的則是1700多人,以老人、婦女、小孩為主。如何在解決這部分群體生活需要的同時,調動外出務工群體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時間銀行”給出了答案。
“‘時間銀行’以戶為單位統計‘時間幣’,全家人共用一個賬戶,父母存的‘時間’可以給小孩用,青壯年存的‘時間’可以給老人用。”新城鎮黨委委員王林告訴記者,“時間銀行”幫助最大的群體就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
以往,青壯年外出務工后很難參與村莊事務,現在他們也可以通過降低彩禮、幫助化解糾紛、做媒等“七積”項目換取積分,兌換“時間幣”。“我們當地有句土話,‘撈起來的生意不好做’,意思是更希望別人主動找上門來,志愿服務也是這個理。我們依托‘時間銀行’建立了一支志愿服務隊伍,村民的需求匯總到‘時間銀行’,再由‘時間銀行’把任務分配給志愿者,既讓大家有面子,又提高了鄰里互助的效率和針對性。”在水南村黨支部書記李忠東看來,現在村里風氣更好了,養老問題也找到了巧妙解決方法。
“七積”的積分項目和志愿服務的內容也在不斷擴充完善,王林和李忠東商量,打算在今年寒假時動員放假大學生參與進來。“大學生給小學生輔導功課,獲取‘時間幣’,既滿足了小學生需求、充實了大學生課余時間,又不違反‘雙減’政策的公益化要求。”王林表示,“時間幣”這樣的擬貨幣形式給了“時間銀行”更強的生命力和可塑性,是村民自治的有效載體。
大余縣明確規定,“七積”的具體細則由各村制定,各村則成立積分評議委員會,想存什么由村民說了算,讓村民從“參與者”逐漸過渡到“發起者”。
“00后”和退休鄉賢都忙碌了起來
最近,大余縣青龍鎮元龍畬族村“00后”小伙藍業強有些“苦惱”,身為村委會委員的他走在村里時,總會被爺爺奶奶們熱情地拽進家門。“去年大學畢業后因為疫情影響暫時留在家,想著如何能為村民多做點事,被選為村干部后,我就承擔起了‘時間銀行’的運營工作。”藍業強說。
為了能讓“時間銀行”的存取記錄更便捷,大余縣委托電信部門開發了專門的管理系統,村民通過手機APP就可以完成志愿服務認定或是求助信息發布。“不過在日常使用中,上年紀的村民還是習慣跑到柜臺來辦理業務。”藍業強告訴記者,因為“時間銀行”涉及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來二去,他這個管理員很快跟大家打成了一片。
元龍畬族村的“時間銀行”是從今年開始運行的,大余縣在去年18個試點村的基礎上,提出今年完成105個村全覆蓋,實現縣域“通存通兌”。每到月末、季度末、年末,管理員還會對“七積”積分情況、志愿服務時間存儲情況進行歸檔,并由村積分評議委員會召開評議會,通過月評分、季評優、年評星的“三評”公示機制和精神激勵、物質激勵、優先禮遇的“三獎”激勵機制,鼓勵村民爭做“儲蓄大戶”。
2016年,元龍畬族村村民藍應輝從隔壁鄉鎮池江鎮人民政府退休后回到村里,成了一名鄉賢,“誰家有個什么矛盾,都喜歡找我們這些老人。現在有了‘時間銀行’,我們作為調解糾紛的一方,可以存下‘時間’,而矛盾雙方只要作出讓步,同樣可以存下‘時間’。”
“村民間本來就有互幫互助的人情往來,‘時間銀行’讓這種傳統平臺化、公開化。”藍應輝喜歡把“時間銀行”的存折比作獻血證。
“我們希望通過‘時間銀行’,充分發揮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實現鄉村治理能力不斷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群眾參與活力有效激發、鄉風文明水平顯著提升。”大余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朱隆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