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獨辟蹊徑推行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總量,還多渠道增加了群眾收入,產生了‘1+1遠大于2’的效果。”日前,在貴州貴陽貴安2023年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座談會議上,貴陽市清鎮市衛城鎮犀牛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丹向在座的同行們娓娓道來。
新華社發(楊俊鵬 攝)
犀牛村曾是集體經濟空殼村,2021年,林丹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后,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頭等大事,成立了清鎮市第一家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清鎮市黔耘農機專業合作社。
為啥是獨辟蹊徑?“我們采取村集體+農戶的模式開展農機服務,村集體占股51%,另外49%的股份,我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帶頭入股4%,然后積極發動村干部、離任村干部、退役軍人等入股,短短一個月,就籌集了所需的49萬元股金。”林丹說。
截至目前,該合作社已經培養17名優秀成熟的農機手,擁有玉米大豆收割機、油菜移栽機、播種機、無人機等現代農機24臺,為清鎮市周邊各鄉鎮提供耕、種、管、收等社會化服務。2022年,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耕地面積7650余畝,無人機植保8000余畝。通過農機服務、糧油加工等項目,2022年,犀牛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49萬元。
2022年年底,犀牛村舉行了集體經濟分紅大會,成為清鎮市第一個開展分紅的村,共計分紅20萬元,讓村民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送春來。農機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引起了連鎖反應,培育出種植大戶6戶、養殖大戶8戶、家庭農場6個、專業合作社5個,引進龍頭企業1家,吸納農戶加入合作社增加農戶股金分紅,流轉農戶土地增加農戶租金收入,雇傭農戶在基地工作增加農戶工資收入,引導農戶銷售農副產品增加農戶現金收入。去年,犀牛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萬元。
合作社名氣越來越大,今年它的業務范圍已經擴展到畢節市、安順市。下一步,合作社將繼續把村集體經濟蛋糕做大,整合周邊村鎮合作社的人員設備,拓展業務范圍,帶動更多農戶增收。
“犀牛村是清鎮市探索村集體經濟‘1+1’試點村,我們適時推廣犀牛村的做法與經驗,助力鄉村振興。”清鎮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王慧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