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龍山有緣。”陳宏強說。2014年7月,剛剛本科畢業的陳宏強作為南京農業大學第一屆研究生支教團赴貴州省麻江縣龍山鎮龍山小學開展為期一年的志愿服務工作。2021年11月,陳宏強再次來到熟悉而又陌生的麻江,擔任龍山鎮河壩村駐村第一書記,帶著村里的群眾一起奔赴新征程。
陳宏強和村干部一起制定了“人才培育、產業興村”兩條發展主線,深挖當地文化遺產資源,依靠南京農業大學的強力支持,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陳宏強注意到的第一個特色產業是河壩村的楓香印染。楓香印染技藝是河壩瑤族的民族特色手工藝,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楓香印染圖案清新明快,畫面精細,紋樣寓意吉祥,獨具風格。但伴隨著文化沖擊、鄉村“空心化”等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學習楓香印染技法,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遭遇了新問題。到村后,陳宏強先后拜訪了12位楓香印染傳承人,了解到楓香印染技藝傳承和發展的瓶頸。結合走訪調研情況,陳宏強聯系了學校人文學院專家教授,結合傳承發展實際,制定了《河壩村楓香印染技藝保護方案》。
同時,陳宏強和村干部共同構建“高校+合作社+企業+繡娘”新模式,幫助河壩村楓香印染非遺傳承人注冊公司、設計制作商標、搭建網絡平臺、對接文化企業、爭取銷售訂單。陳宏強還通過村級注冊的公司平臺與村里80位“留守繡娘”簽訂了靈活就業協議,把爭取到的訂單分派給她們,讓她們在家就能完成訂單任務,一年能增加1500元到2000元的收入。
瑤族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這塊“非遺招牌”也在慢慢變成帶領村民致富的“金字招牌”。去年底,陳宏強幫助申報的兩項楓香印染產品獲評貴州省“黔系列”品牌。
陳宏強覺得,既然鄉村振興戰略中人才振興是關鍵一環,而學校無論是農業技術還是科普知識,都有充足的教學資源,那完全可以把學校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讓更多的村民能夠利用閑暇時間學習知識、增長技能。
有了這個想法后,陳宏強便在村里搭建了鄉村振興夜校,制定了符合河壩村實際的夜校課程,邀請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園藝學院、草業學院專家教授,“線上+線下”講授技術、指導生產。慢慢地,村里來上夜校的人越來越多,掌握種植、養殖技術的能人也越來越多。
麻江縣素有“鋅硒米之鄉”美譽,河壩村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水稻種植。南京農業大學早在2016年就將一系列優質水稻品種引入麻江縣試驗種植。經過多年試驗,最終選擇“寧香粳”系列水稻在麻江縣進行推廣。其中,“寧香粳9號”水稻在2021年測產中獲得了畝產700.3公斤的豐收成績。
這么好的稻種,受制于種植習慣,村里沒人種。陳宏強接過駐村“接力棒”后,希望更多村民種植“寧香粳9號”水稻,提升產量,帶動增收。但是當時,對于新品種、新技術,村里的老百姓很謹慎。
“書記,這個品種我們沒種過,你們這個技術我們也沒見過”“書記,你們這個種植密度太大了”“書記,我們沒見過種水稻還要曬田不留水的”……許許多多的質疑聲一度讓他“懷疑人生”。
“稻種、育苗、肥料,我們免費提供給你們,你們只要按照技術要求去種植,如果有損失,我們來補償。”在種植推廣的院壩會上,陳宏強先和19戶村民訂了種植協議,這份協議對種植戶穩賺不賠。從春天到秋天,從育苗到插秧,從施肥到除草,從收割到加工,陳宏強做給群眾看、帶著一起干。2022年,雖然遇到了幾十年不遇的干旱天氣,陳宏強和村里的干部群眾克服困難,稻米的產量比往年增加了近20%。
好品種自帶流量,今年要求種優質水稻的農戶越來越多,全村優質水稻種植面積擴大了10倍。陳宏強說,河壩村黨支部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南京農業大學的科技人才優勢,引導農戶種好超級稻等主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