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祁連縣緊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短板弱項,組織全縣村黨支部書記和部分第一書記外出學習取經,助力推動鄉村振興。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育“真情”
“要深入挖掘央隆鄉托勒村‘兩彈一星’紅色資源,創新打造研學、情景課堂,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銘記入黨初心,凝聚奮進力量,助推鄉村振興。”央隆鄉阿爾格村黨支部書記才忠加說。
“我們村是州級‘黨支部組織生活共享陣地’,更是軍民和諧共建的根據地,做足紅色文章,可以破解發展難題。”八寶鎮白楊溝村黨支部書記馬占倉說。
“峨堡村作為王震將軍進疆的交通要道,我們要充分發揮紅色驛站優勢作用,為當地群眾生活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峨堡鎮峨堡村第一書記格桑尼瑪說。
祁連學員走進循化縣紅光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敬獻花、看展館、聽講解等形式,深入學習了西路軍伐木、墾荒、修路等紅色歷史,情景式感受紅軍戰士冒著生命危險,把“鐮刀”“鐵錘”“五角星”“工字”等紅色元素融入桌椅、門窗、磚瓦等基礎設施中堅定革命意志。一件件展館陳設、一樁樁紅色故事,把大家帶入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將革命英烈艱苦勞作的鮮活形象深深刻入學員的心里。
面對鮮紅黨旗,學員們握拳舉右手,重溫入黨誓詞,表達對黨無限忠誠和對革命先烈緬懷之情。大家一致認為,這次不僅深入學習了艱苦奮斗、敢闖新路等紅色精神,而且全面了解了“紅色+民俗+生態”的發展模式,培訓主題突出、滌蕩心靈,培育了“真情”,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
學習實體產業培育——取“真經”
走進民和縣核桃莊鄉大莊村羊肚菌種植基地,一幢幢大棚呈現在眼前,棚內一個個羊肚菌猶如雨后春筍從土地里冒了出來……
“看到無論是紅色資源的有效利用,還是蔬菜、羊肚菌水庫網箱等特色種養植,黃藏寺村都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我們村也可以像他們這樣特色種養。”八寶鎮黃藏寺村黨支部書記馬村林說。
按照“去學什么、帶來什么”的要求,聚焦組織振興、人才振興、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五個振興”,縣委組織部把學習培訓與崗位職責、發展需求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精準施訓,采取“集中授課+實地觀摩+現場教學”的形式,先后赴海東市平安區袁家村、化隆縣群科新區、民和縣橋頭村、樂都區卯寨、互助縣班彥村和黃南州尖扎縣德吉村、同仁市扎毛村立倉村等8縣14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點,圍繞特色種養、基層治理、綠色發展等培訓內容,實地學習村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產業培育等經驗做法,不斷開闊視野胸襟、更新發展理念、培養戰略思維、補齊短板弱項,提升履職盡責和服務群眾能力,激發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增添了新活力,使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工作隊員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實戰型專家”“一線操盤手”。
大家紛紛表示,培訓取得了“真經”,結束后,利用“三會一課”“支部統一黨日”等載體,與村“兩委”成員、黨員群眾共同分享培訓成果,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大項目、好項目,扎實做好特色產業鏈的文章。
座談交流互幫互學——提“真能”
“通過幾天的現場學習,最大的收獲是要學深悟透黨的惠民政策,搶抓機遇,真抓實干,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不斷增加群眾收入。”八寶鎮東村黨支部書記馬成龍說。
“充分把‘農耕+游牧+科技’結合起來,構建‘種養結合、農牧互補、草畜聯動、循環發展’產業格局,推進畜牧業生產由數量發展向質量效益發展轉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默勒鎮瓦日尕村黨支部書記郭永光說。
堅持多聽多看多思多悟的基礎上,注重對內拓展整合、共享資源,幫助學員真學真懂、學到實招、精準管用。授課教師、跟班領導組織召開2次研討會,按照開放式、探討式出題,分組逐一交流發言,跟班人員記錄內容,及時復盤每到一處的培訓情況,不斷增強培訓實效性。
通過看展板、拍照片、作交流等方式,參訓學員面對面向現場教學點的黨支部書記、第一書記、產業負責人求經問道,讓親歷者講經歷、實踐者講經驗,切實把現場教學點與本村實際情況作對比,聚焦產業發展定方向,圍繞生產經營謀對策,切實找到了推動鄉村振興有效路徑,吸收了“真能”。
大家一致認為,要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充分發揮跨區域黨建大聯盟優勢作用,科學精準選育鄉村振興項目,著力培育“一村一品”實體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