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大彭村是一個經濟薄弱村,村集體負債累累,“十三五”期間不僅順利脫貧摘帽,村級集體經濟更是發展得紅紅火火。這些年來,大彭村是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走上振興之路的呢?
“村‘兩委’班子多次調研論證后認為,要想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就要充分挖掘大彭村土地資源優勢來發展農業產業。”大彭村黨總支書記徐粉林說。
有了這個思路,徐粉林帶著村干部想方設法籌集資金,于2018年成立了賢發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吸引了100多戶村民入股。“我們把土地流轉給村集體,讓村集體來經營,我們騰出時間來打工。村集體收入多了,我們還能拿分紅。”提起合作社,村民們都很支持。
大彭村一角
2021年,合作社又投入400多萬元,建成占地2700平方米的糧食烘干中心,吸引了大量本地甚至周邊鎮的種糧大戶把糧食送過來烘干,烘干后的糧食直接銷往中儲糧、各大面粉廠及米廠,當年實現產值680萬元,為村集體創收81.6萬元。大彭村以村黨總支為核心、以合作社為紐帶的發展模式日漸成熟,村集體收入顯著增加,開啟了富民強村的新路子。
村民們從合作社嘗到了甜頭,但村黨總支卻不滿足于眼前的成績。黨員群眾經過幾輪商討,決定緊抓市級富民強村項目的機遇,建設稻米加工項目,并成立村級集體農場。
說干就干,2022年,大彭村向市、區兩級相關部門申報糧食烘干及精米加工項目,投入161.7萬元建成糧食烘干中心及全自動大米加工生產線,達到“一間一庫一中心”(即大米加工車間、商品米存儲倉庫、烘干中心),糧食烘干產能得到全面提升。今年1月,在區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經區市場監管局批準注冊登記,注冊資金315萬元,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控股的大彭村集體農場正式成立。
“我們現在有200平方米的固定辦公場所,1500平方米的農資配送間、糧食晾曬場地,1230畝種植面積。”談到目前集體農場的運營情況,徐粉林信心滿滿,“生產經營管理人員都是村‘兩委’成員,責任包干到人,按考核發放績效待遇,農機購置、農藥、化肥采購也是集體研究,群眾很放心,入股積極性很高。接下來,我們準備加大土地流轉,爭取種植面積達到2500畝以上,年產糧2000噸以上,為村集體年創收80萬元以上。”
大彭村合作社
村級集體經濟是“里子”,村容村貌是“面子”,“里子”實,“面子”才靚。隨著大彭村集體經濟日漸強大,村里更有能力來完善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道路、村莊環境、小游園都進行了提檔升級,村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愿意返鄉創業就業的人也更多了。
目前,大彭村已成功創建市級美麗宜居鄉村。“接下來,我們將以特色田園鄉村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持續優化村民居住環境,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進一步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數。”徐粉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