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西藏拉薩柳梧新區柳梧街道康樂社區。大清早,易地扶貧搬遷戶次旺久米一個電話,就把社區黨支部書記扎西叫到家里。老人拿出自己的賬本,指著上個月“三老人員”補貼打款日期,又讓書記看了看手機的短消息提醒記錄,說:“這筆錢遲了一天了哦!”“不在今天就在明天,一準打到你卡上,放心吧。”書記拍拍老人的手背以示安慰。
“80歲零七個月”的次旺久米有記賬的習慣。2019年,從昌都三巖地區老家無法遮風避雨的石頭房子搬來后,他就有了記賬的習慣。過去他從沒有體驗過這種簡單樂趣,因為除了種青稞、養牛、在村小當雜工有一點收入外,他一個人帶著2個雙胞胎女兒,整年沒有余款。
大女兒出嫁后,32歲的小女兒普普照顧他的生活,普普光是在社區幼兒園做保育員,每月就有3200元的收入。次旺久米自己退休補貼每月750元,小女兒每月交2000元給他保存,次旺久米都記在賬本上。
社區干部上門為孤寡老人報銷醫藥費
2018年成立的康樂社區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333戶、1333人,來自昌都三巖烏江流域和拉薩曲水縣的13個鄉鎮、74個村。社區家家都有類似的增收賬,今昔對比強烈。
各家有增收小賬,集體則有一本大帳。社區會計從電腦里打印出了一份去年以來的社區現金明細賬給記者看。先看收入。社區2022年集體經營性收入為8111487元,2023年截至目前為900萬元。收益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入股參股和購置物業。這包括:在搬遷戶原籍地的產業配套項目,入股德陽村納龍公司商砼站項目,參股一個駕校,購買門面房13間,建設扶貧茶館,廣告牌租賃,參股一家廣告公司等。二是成立德卓裕民勞務服務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拿到了柳梧君泰公園、濕地公園等13個公園的綠化、水系整修等“大單”。
再看支出。按照柳梧新區管委會《三資管理辦法》,康樂社區按照集體經濟收益的40%用于分紅的規定,搬遷戶去年分紅311萬元,按照“戶+人”都分紅的算法,除了每戶平均4500元之外,人均還拿到了1200元,連新生兒都有。
大河滿了,小河跟著漲水。依靠合作社、廣告公司等,一大批群眾找到了新飯碗,639名勞動力人口中603人實現就業,剩余人口為外嫁、在校大學生等,因慢性病而無法干活的家庭也得到了兜底保障,戶均就業2人。
康樂社區主任、德卓裕民勞務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索朗旺堆說,在原籍,村民主要收入來源多以國家幫扶慰問、社會保障兜底、自然資源的政策性補貼,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幾乎為零。過去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現在搬遷戶生活日日向好。根據昌都三巖地區106戶搬遷戶原籍地提供的數據,搬遷前年總收入最高的一戶為9.6萬元、最低的一戶6400元。搬遷后,分別達24萬元、4.8萬元。曾經收入墊底的阿扎一家在搬遷安置點響應國家政策積極就業,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