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池、三角梅,竹柵欄上的多肉、輪胎里的小花叢,漫步在貴州省榕江縣平永鎮喬亥社區村頭寨尾,宛如置身小花園。
喬亥社區村民對于村容寨貌、庭院衛生的重視已深入日常、融入文化。“我們這邊都要婆婆教媳婦收拾家里頭啊,教不好啊,那是要被笑話的。”雖然楊珍香已93歲高齡,但早晚都要打掃一次庭院衛生,已經成為她的生活習慣。在10組,王邦國指著自家大門旁的一塊牌子頗為自得地介紹道:“好些年前,我們家環境衛生搞得好,得了個五星文明戶稱號,還是鎮里的領導送來的牌子。”
2008年,為提升喬亥的人居環境、方便群眾出行,在村“兩委”組織下,全村老少積極參與,建設喬亥社區的第一條硬化路。
“當時村里唯一的小手扶拖拉機就是我的,每天都到河灘幫大家運沙子,因為道路又窄又滑又陡,每次只能運2方沙。車上不去了,村干部就找來麻繩,五六十個人一起拉!大家團結得很!”村民鄭蘭發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滿臉意氣風發。
隨著交通的不斷便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但喬亥村民團結、愛家的傳統卻越加濃厚。
“2018年春節,好些回家的年輕人都說外面的城市怎么干凈、好看。我們班子一合計,馬上就召開了群眾會,得到大家支持后,第二天就組織全村的勞力到河邊撿石頭、修花壇,各家各戶出錢、出力、出菜,累了就圍在河壩上打平伙(各家出菜一起吃),熱鬧得很!”社區黨支部副書記李通勇說。
在外務工的青壯年紛紛主動籌款,少則50元、多則1000元,逐漸演變成為村規民約。每當有“大工程”,村里還會以立碑為據的方式,將大家的出資情況記錄下來,經年累月,3塊石碑上的人名已經超過300人次。
2018年,喬亥社區圍繞“荷田鄉村 椒香喬亥”主題,在村頭搞荷田,動員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種花椒,創新竹筒養花、廢舊輪胎綠化等新方法,在當年全縣脫貧攻堅曬比評述中得到優評,為全縣基層黨組織如何引導群眾、動員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提升提供了借鑒,引得各鄉鎮紛紛前往學習,讓喬亥社區自豪感爆棚。
當前,社區正動員本村能人返鄉創業,以承包分紅等方式,開展河堤改建工程,打造休閑、娛樂、餐飲等文旅項目,帶動更多村民參與到社區發展建設中。
經過歷屆村“兩委”的不斷探索,喬亥社區形成了一套“以環境衛生抓民心、以環境提升抓民生、以環保意識抓民俗”的工作理念,為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和美鄉村,提供了鮮活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