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深秋的海南三亞育才生態區那受村依然綠意盎然,空氣中彌漫著各類“新奇特優”水果的芬芳。“采收完這批成熟的百香果,希望蘋果青棗的收獲季節快點到來。”在百香果大棚里,“老肖”正在檢查果實成熟度。
“老肖”是三亞市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高級農藝師肖春雷,育才生態區那受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是位80后,不到40歲,但滿頭白發——“白發”是肖春雷在田間地頭換來的“獎品”。肖春雷說,駐村后便和村民打成一片,大家都叫他“書記”,“但我更愿意被叫‘老肖’。”
那受村是三亞西北部山區的一個小山村,土地面積8000余畝,是黎族、苗族同胞共同生活的家園。以往,這里以種植冬季瓜菜、芒果、檳榔為生。
駐村后,肖春雷從調研村產業實力和活力入手,走進那受村的8個村小組深入調研,發現許多有待“激活”的資源。在肖春雷的發動下,村里組織各小組的種植技術能手,把租借的大棚改造為那受村集體產業育苗示范基地,種植青瓜、菠蘿、百香果、辣椒……采用“村委會+科研單位+示范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發展育苗產業,打造育才南繁產業品牌,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同時,還以村委會為全資法人,牽頭指導成立“三亞納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注冊“黎家哥、苗家女”產品商標,進一步增強村集體經濟銜接市場化、公司化發展能力。
那受村育苗示范基地不僅滿足當地菜農產業發展需求,還能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一天工作8小時,能掙100多元,還能學門手藝,家門口就業特別便利。”村民周恩花就是育苗產業的受益者之一。
肖春雷深知,鄉村要發展,必須打破傳統種植模式的束縛,引入新品種、新技術。于是,他帶領鄉村振興工作隊,根據育才山區的氣候特點,有針對性地引進了彩虹西瓜、蘋果青棗、紫色釋迦等一系列“新奇特優”熱帶果樹。這些作物在那受村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豐富了村民種植選擇的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經濟效益。
2022年,那受村引進種植的6畝彩虹西瓜,以其小巧玲瓏、瓜瓤紅橙黃相間的獨特魅力,深受市場歡迎,第一年便為種植戶帶來12萬元的收入。嘗到甜頭后,次年,肖春雷帶領大家繼續種植彩虹西瓜,將種植面積擴大至20畝。
這兩年來,除了彩虹西瓜,肖春雷引進的蘋果青棗、紫色釋迦等新品種也相繼在那受村試種成功。這些新品種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市場價格高,為村民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依托育才生態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其所在單位科技優勢,肖春雷以打造三亞“四季果園”為愿景,從“小精特優”的經濟作物入手,緊貼市場需求,充分利用那受村自然優勢,引進了榴蓮、蘋果青棗、羊角蜜甜瓜、黃晶果、芒果菠蘿、甜龍筍等特色新品種,種植面積近5000畝。
作為一名農業專家,肖春雷深知土地的價值和潛力,搶占“首種”優勢,挖掘出了新的生產力經濟增長點。“當初真沒想到自己會和這些果實結下這么深的緣分,村里的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上廣受歡迎,村民收入有了顯著增長,看著大家的笑臉,我感到無比欣慰。”肖春雷說。通訊員 三組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