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山東省壽光市上口鎮景明共富園區,上百個大棚整齊排列,口子村菜農劉泮章和幾名雇工正忙著采摘“頂花帶刺”的黃瓜,幾小時后黃瓜就由合作社銷往濟南、北京等地商超。
“今年黃瓜、絲瓜的行情不錯,除去成本能賺近20萬元。”劉泮章臉上掛滿了喜悅。劉泮章過去搞過窗簾批發,在企業上過班,去年鎮上建起景明共富園區,他回村承包大棚,今年就見了收益。
作為全國蔬菜之鄉,壽光市蔬菜產業起步早,不少村莊老棚、舊棚多,土地利用率不高,難以規模經營。近年來,壽光市以“跨村聯建”為契機,以蔬菜產業為紐帶,推動聯建村莊攥成拳、抱成團、連成片,上口鎮景明共富園區就是典型之一。
去年以來,上口鎮景明新村黨委統籌西景明一村、二村等5個村的土地,規劃建設了占地1500畝的景明共富園區,新建蔬菜大棚98個,注冊“景明甄選”品牌,走出了一條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管理、品牌化運作的路子。
“想種棚的可以拎包租種,不想種的可以外出務工。地還是那塊地,從過去種糧食畝產值一兩千元,漲到現在種蔬菜畝產值一兩萬元,真是‘一畝園,十畝田’!”上口鎮黨委書記呂凡政介紹。
這樣的共富場景在菜鄉大地不斷上演。在洛城街道堯水新村,占地3500畝的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園拔地而起,460個高標準蔬菜大棚陸續建成。園區覆蓋周邊10個村莊,可帶動1500戶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投用后實現年產蔬菜3萬噸。洛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成杰說:“新村黨委引進了6家蔬菜合作社,建設了8個分揀包裝車間,并配套1500平方米的恒溫庫,打通了蔬菜種植、銷售、加工上下游鏈條,釋放了蔬菜產業發展的集聚效應。”
走進稻田鎮南齊村的蔬菜園區,18個高標準大棚整齊排列。村民正在忙著進行甜瓜、番茄種苗的定植。“2021年換屆我當選,在師傅的指導下,流轉了100畝土地拆舊建新,現在種上苗,趕上春節前后上市,價格低不了!”說起村里的變化,南齊村“90后”村黨支部書記夏英明信心十足。
夏英明提到的“師傅”,就是隔壁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前些年,崔玉祿帶領黨員群眾建設品質蔬菜園區,注冊“崔西一品”品牌,發展蔬菜邊貿經濟,用一棵番茄帶富一方百姓,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村集體收入達到400萬元,戶均存款超過30萬元,崔玉祿本人榮獲“濰坊市興村治社好書記”。
壽光市結合開展“跨村聯建”,成立了40個“興村治社好導師”工作室,每個工作室安排周邊2—3名年輕村書記跟班學習,通過思路上幫、產業上帶、方法上教,實現以強帶弱、結對提升。在崔玉祿等能人的帶領下,由崔嶺西村領辦的蔬菜分揀包裝中心,去年交易量超2萬噸,交易額超1億元,遠銷俄羅斯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壽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洪科說:“開展‘跨村聯建’,關鍵是找準產業發展與聯建村莊的利益聯結點,我們160個聯建新村中,村村都有聯建項目。”
本報記者 倪懷成 通訊員 桑德春 實習生 畢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