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我走出“象牙塔”,在結束兩個月培訓后,來到了江西省玉山縣省級貧困村——橫街鎮碓頭村,開啟了一名安徽人扎根江西“紅土地”的嶄新生活。
王圣興(左)在扶貧車間。
學習是前提。作為一名從“校門”直接跨入“村門”的干部,我深知只有積極融入、虛心學習,才能把根留住。剛到村里不久,村里開始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可我對這項工作一無所知,就趕緊向村書記請教:“高標準農田改造是什么?”“具體怎么操作?”“村干部要做哪些事情?”等等,村書記在耐心細致解答的同時,也交給我一項任務,讓我做好各家各戶的田畝記錄。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一旦量田分田做得不好,就會引發矛盾。我們當場量田分地,打下木樁,記下畝數,村民有什么異議當場提出,及時化解,不留下隱患,全程都在村民代表的參與和監督下進行。我緊緊跟后面,逐戶做好記錄,順利完成60多戶村民的分田工作。由此讓我感覺到,基層工作只有客觀公道,才能贏得群眾信任。
思考是基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解決基層的問題需要勤于思考。脫貧攻堅中,為解決少數貧困戶“等靠要”的問題,我們給貧困戶設定了考核指標并量化為積分,積分可以到村里的小超市兌換生活用品,1個積分等同于1元人民幣的購買力,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同時,還將積分關聯到光伏發電產業的年底分紅上,積分多的分紅多。不少貧困戶主動要求加入到村里的各項公益活動中。
實干是關鍵。從走村入戶、標準良田改造、人口普查登記,到疫情防控、山林防火,我深切感受到,在村工作唯有實干才能得到群眾認可。
2019年冬天的一個周末,我一大早就被樓下的嘈雜聲吵醒。原來,是鄰村張村村山林失火了,我趕緊起床加入滅火隊伍。趕到山火現場,只見山頂濃煙蔽日,火勢已經蔓延散開。我與其他同志緊跟防火隊,撲滅零星火苗,開辟隔離帶,雖是冬天,一個個汗流滿面。當我們從山上下來,在一戶村民家休息時,主人熱情地給我們倒水,邀請我們在他家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