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冬夏、經歷寒暑,時光在不知不覺間溜走,眨眼我來到河南省新鄉市輝縣裴寨村已近半年。從繁華喧鬧的上海到太行山區的村落,從青澀稚嫩的學生到基層干部,身份角色的轉變在給我新鮮感的同時,也讓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彷徨失措。回首這段路,別有一番風味。
蘇杭(左)回訪脫貧群眾。
我到村擔任的是副書記。裴寨村村“兩委”中最年長的60多歲,最年輕的也已經33歲,而我剛剛年滿22歲,年齡與經歷橫亙在彼此之間,讓我一時很難找到共同話題。
選調生“前輩”告訴我,融入不妨從“蹭飯”入手。我開始厚著臉皮到村干部家吃飯,細心留意村干部的家庭情況,有意無意打聽村里的情況,慢慢與大家熟悉了起來。村里有什么活,村干部都會叫著我。很快,我和村“兩委”打成了一片。
就在我以為一切順利時,現實給了我迎頭一棒。村里準備收取養豬場占地使用費,盡管這件事早已跟村民“吹過風”,可當我在一次干群聯系會上再次提起時,養殖戶裴龍金當著所有人的面拍案而起,說我年紀輕輕什么也不懂,甚至還給我扣上欺負群眾的帽子,讓我下不了臺。當時雖然嘴上沒說一句話,但腦海中卻是風浪大起。
我開始意識到,雖然村民們平時很尊重我,但并不代表他們都認可我。想想也是,20多歲、不懂農村,且與這片土地沒有情感基礎的一個毛頭小子,只憑空口一張確實難以讓群眾信服。于是我將委屈和面子放在一邊,打算實實在在為村里干幾件事情。
村里的下水管網多年未清理,有些地方已經堵塞,我和村干部商量后,決定請人清理。誰知,清理第一天,有些人嫌味道大,有些人覺得麻煩,反正說什么的都有。做好事為啥還會招來埋怨呢?村書記用“事成怨消”四個字點醒我。我屏蔽掉不理解的聲音,用5天時間將全村的下水管網清理完畢。下水道通了,臭味消失了,正如書記所言,鄉親們的怨聲也就沒有了。
接下來,我開始走訪困難群眾,盡力幫他們解決困難。有家貧困戶的外孫女讀初二,父母離婚了,媽媽患有精神疾病。我將這個懂事的女孩收為“小徒弟”,有空就給她輔導功課……就這樣,通過一件件一樁樁事情,我慢慢走進了村民心里。去年大年三十,我回家過年,村民自發送來的特產裝了滿滿一車。這份沉甸甸的鄉情化作我繼續前行的驅動力,激勵著我為他們奉獻青春的熱血。
2月24日下午突降暴雪,積雪近30厘米,村民裴春喜家的豬場被壓垮。我帶著10多個年輕人前去救援,沒走幾分鐘,運動鞋就被冰水浸透。我們將坍塌的屋頂掀開,將里面的豬趕出來,當時腳已經完全凍麻了。整整忙了一整天,晚上看著月光灑滿大地,或許是因為想家吧,我剎那間有了想哭的感覺。
5月8號晚上7點,我們村從山上的水庫放水灌溉,為了巡渠,夜里10點左右,我獨自騎著摩托車走進漆黑的山路,盡管害怕也不退卻。
過了兩天,輪到我作為播音員為全體村民朗讀美篇,我選的是《人生沒有那么難,但總要經歷些磨難》,讀著讀著我就哭了,因為我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是啊,人生總有一段路需要自己去走。我想,8號晚上的夜路,正是需要我一個人去走的路。
“鐵肩膀是在負重中練出來的,疾風勁草是在孤獨忍耐中長成的。”我將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所有選調生兄弟姐妹,希望我們都能在廣袤大地迎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