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科帆在產業園幫助村民清理葡萄枝條。
“在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塊必得由他自己來耕種的土地”。作為一名選調生,來到廣東省南雄市湖口鎮湖口村之后,也有了一片令我魂牽夢縈、可供耕種的土地。
作為村黨總支書記助理,調研是我到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安頓下來的第一天,我便開始了對22個自然村的一一走訪。我看見,我們村既有村民生活富足的張屋自然村,也有仍以種植黃煙水稻、看天吃飯的漢塘自然村。自然村和自然村之間,已經有了不小的發展差距。深入了解后,我發現張屋村的富裕得益于靠近圩鎮、信息發達,村民率先流轉土地發展產業。而對于像漢塘村這樣信息閉塞、發展落后的,正是我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的使命所在。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調研中我發現,制約湖口村發展的瓶頸之一是缺少土地。當前,村里基本農田以外的土地多數已經流轉。新一屆村“兩委”班子的一大牽掛,便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發展真正惠及村民的集體經濟。每當開會討論時,大家暢所欲言、氛圍熱烈,我心中也生出一種干事創業的豪情和熱切。
為破解土地困局,新任的村書記、主任張慈榮,利用自身經驗,帶領村集體成立了五湖機械公司,整合村民家中閑置的挖掘機、壓路機、拖拉機、渣土車等設備,形成規模優勢,承攬施工項目,幫助村民增收。五湖機械作為一家平臺公司,投入很小,卻盤活了村里的資產和人力。2021年底,村里又與一家企業合作種紫薯。我們沒有一開始就大面積種植,而是先育苗,通過苗的銷路來測試市場大小,再根據市場反饋決定紫薯的種植面積。截至目前,紫薯項目已帶動村里30余人獲益。
發展的另一個限制,是缺乏技術。村干部們有許多構想,譬如整合利用家前院后的空間發展菌類種植、網箱養魚等項目。“一要技術指導,二要有人帶頭,我們村干部可以帶頭,但缺的是技術。”村黨總支紀檢委員張志明這樣說。還有,位于高石街村的舊煙站拆除時,我從一位村民口中,聽到一句令我五味雜陳的話:“老煙站搬走了,我連賣苦力的地方都沒有了!”這讓我意識到,鄉村振興,不僅要讓村民的收入增加,更要幫助他們改變陳舊觀念、提升生產技能,從而抓住就業機會。
面對技術限制,我們通過開展技能培訓來尋求突破。村黨組織著手修繕湖田、高石、坪地三個片區黨支部的活動陣地,并首先在高石片區活動室組織婦女開展“包糍制作”技能培訓。包糍又被當地人叫做“硬米糍”,形似餃子,外皮由粳米研磨成粉混合黃梔子和草木灰水制成,包上用茄子和酸筍炒制的餡,是一種客家特色小吃。由于制作工序復雜,村里的年輕人中會做的已經不多了。活動現場,年長的婦女們耐心教年輕的媳婦姑娘們,讓她們學會后,農閑時到集市、車站等地售賣,多掙一份收入。村干部笑著說:“你看,你們這么能干,家里以后還不是你們說了算嘛!”在場的婦女們聽了哈哈大笑。
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我仿佛看見了一幅湖口村男女老少安居樂業的圖景。而村干部們則似乎看見了“往后群眾工作更好做”的景象。我知道,我們看見的是同一種未來,我們正奮進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