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臘月廿一,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記者見到了剛從浙江余村趕回來的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簡單寒暄后,記者開門見山:“大家都在忙過年,書記你怎么還往外跑?”
“鄉里組織村書記們外出學習,開眼界、捋思路,開年就奔跑!”王祥生邊回答邊在前面帶路。
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華溪村調研,“就是想實地了解‘兩不愁三保障’是不是能落實”。
沿著總書記當時的入戶路往前走,王祥生突然停下腳步,指著地里一株兩指寬、很不起眼的小樹苗,和記者賣起了關子:“這樹能掛二三十斤果子,猜猜是啥?”
本報記者在采訪王祥生(右)
見記者答不出來,王祥生笑著揭開謎底:“這是木瓜樹!花可觀賞還能成為優質蜜源,果實能出售,可謂一舉多得!”
出于同樣的考慮,村里還引進了脆桃。去年,158畝脆桃產量達10萬斤,線上禮盒銷售與線下入園采摘相結合,總收入達49萬元多。“今年我們專注提檔升級,爭取點桃成金,收入突破100萬元!”王祥生信心十足。
“這是生姜嗎?”木瓜樹下套種的作物,外觀與生姜有幾分相似。
“這是黃精,和生姜是‘親戚’!”
以前村民到山上挖野生黃精換錢,“何不發展為產業呢?”王祥生靈機一動。產業選準了,更要發展好。如今,華溪村的黃精種植面積達730畝,還建起“村+企+戶”黃精種植合作機制,完善了育苗、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黃精全產業鏈。
過去種黃精要外出買苗,如今,村里建起育種大棚,培育了200萬株種苗,不但保證了自己生產所需,還對外做起了“苗生意”。王祥生有些自豪,黃精變黃金,“去年9月,村里的黃精桃片、黃精面條項目投產了,產品廣銷澳大利亞等11國和地區。”
一路邊走邊看邊聊,大家很快來到了一處院壩。院壩的主人是老黨員馬婆婆。她的小兒媳在家開起美食店,端上幾碗土家族款待客人的米米茶,里頭擱進去了自家釀的土蜂蜜。王祥生將自己手上那碗,雙手捧著、回送給馬婆婆喝。隨后在院壩石凳上坐定,邊挑著先前查看產業扎在手上的木刺,邊和記者談起華溪村的“產業經”。
華溪村黃精與木瓜套種基地
華溪村位于武陵山片區,平均海拔1000多米,山高林密、百花絢爛。“‘百花蜜’是我們的傳統產業,所以,看上去我們搞的是一個個散落的項目,其實所有產業規劃都是圍繞為小蜜蜂提供蜜源展開的。”王祥生說,村里打造“中華蜂蜜谷”,種植了千余畝木瓜、脆桃、脆李等集蜜源、觀賞等于一體的經果林,林下套種辣椒、黃瓜、黃精等經濟作物。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華溪村繪就“春有花、夏有果、秋有蜜”的美麗富饒畫卷。
華溪村初心小院
“冬天還有什么賣點?”王祥生帶領村干部,打造“初心”旅游品牌,完成初心小院、連心大院等院落提升改造,初心學院、初心書屋、蜜蜂科普館、蜜蜂手工作坊等對外開放,“村里一年到頭人來人往,熱鬧得很哦!”
欣喜于村莊日新月異變化的同時,王祥生也道出了自己的煩惱。華溪村的中蜂、黃精等產業,都是立足本地實際、放大傳統優勢的結晶。“如何打造一個更具標識的‘賣點’,讓人一下子就能想到華溪村?”王祥生還在尋找答案的路上奔跑。當天下午3點多,王祥生繼續出發,這次是到四川郫縣“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