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我工作過的鄉鎮走走吧,那里有個‘種’出來的國家森林鄉村。”
1月27日,大年初六,回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老家過年的記者坐上同學的私家車,從縣城前往30公里外的八巨鎮前案村。
道旁的九巨支渠覆著一層薄冰,波形護欄像衛兵一樣順著渠邊延展,給人以安全感。“這條路從水泥路變成柏油路了,還加裝了護欄,變化真不小。”已調離八巨兩年的同學感慨道。
早已等在路口的村書記朱洪輝接過話茬。“道路順暢,不僅村里出行方便,產業進村也更便捷了。”
立式仿古的前案村村牌正對著樹林,密密匝匝一大片。“這邊是垂柳、廣玉蘭、櫸樹,那邊有榆樹、欒樹……”朱洪輝邊走邊說,嘴角漾起笑意,眼里泛著柔光,就像談著自家的孩子。
老村部東南方向,千畝“巨綠家庭農場”難得安靜,正月十五以后工人才陸續上工。“一年租金有不少吧?”朱洪輝擺擺手:“一共1000多畝全部包給了農場,其中400多畝堆堤部分不收一分錢租金。”看出記者的訝異,朱洪輝解釋道:“根據約定,村集體享有所有堆堤苗木10%銷售分紅,收租是算小賬,拿分紅村里得大實惠。”
記者(右)采訪朱洪輝
朱洪輝出生貧苦,18歲到上海打工,后來做工程年收入超百萬元。2010年,因群眾基礎好,朱洪輝全票當選前案村村委會主任,后擔任黨總支書記至今。
“在村里做產業跟在外面做項目有相通之處,先要‘放水養魚’,才能實現‘水大魚多’。”作為當家人,朱洪輝的“項目觀”就是,在村里發展任何產業都要圍繞“共富”這個中心,“我們村‘兩委’想方設法讓村民錢袋子鼓起來,讓每個人都有事做、有錢拿。”
“就像做工程墊資進場,苗圃前期投入很大,我們采取先種苗木后收租金的辦法,讓對方安心留下發展。”朱洪輝說,村里人員外流多,大塊地荒置,2015年土地流轉歸整后,他邀請在蘇南經營苗木的陳旭東來村一試身手。陳旭東先后投入200多萬元到家庭農場。農場現有樹木10多種,苗木6萬多株,總面積1000余畝。“櫸木有100畝,價格較高,直徑8公分的能賣到約600元一棵,12公分的可賣2000元以上。”
朱洪輝用‘同理心’留住了合作伙伴,于是有了如今的綠色鄉村和銷售分紅。2019年,前案村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
朱洪輝跟陳旭東約定,家庭農場用工優先吸納本村100多個低收入群眾,算下來人均年收入有五六千元,多的超過萬元。“村里讓我們安心發展,農場也要回饋村里。”陳旭東說。加價招工,“逼”懶人自食其力,這一招讓低收入農戶上崗就業,有了穩定可靠的收入渠道。2022年,前案村村集體收入達97萬余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約2000元。
記者看到,前案村的房前屋后、河堤塘岸,能種樹的地方都種上了樹。走到新村部,路面更加開闊起來,主干道足有10米寬。黨群服務中心門前,五星紅旗在風中獵獵招展,廣場對面小樓上,是濱海縣村干部常態化教育培訓基地。“縣委組織部經常性分片組織我們村干部培訓,一次一天,培訓的內容都很實用、接地氣,為我們種好‘搖錢樹’撐了腰!”朱洪輝說。
“向綠而行,我們一路堅守。”朱洪輝說,下一步,前案村還將圍繞“綠色生態”做文章,醞釀推出林下經濟、生態觀光等多種業態。此刻,河岸邊有幾棵樹已在料峭寒風中擠出一絲綠意,孕育著更多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