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賞析:
古時的春秋季節,有兩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別叫作春社和秋社。而這首詩是寫春社的。
鵝湖山位于江西,熟知文史之人,會立即聯想到朱熹和陸九淵的“鵝湖之會”,可見是一處人文底蘊深厚之處。而作為讀者,即便不知此為何處,而僅僅根據地名,即會產生聯想:此地是一處有湖有山有鵝的地方,想象水山環繞,鵝鴨成群。以致后面的“稻糧肥”出現時,就自然而然,因為這樣一處山明水秀之所,理應五谷豐登,稻糧滿倉。
“豚柵雞棲”,這里通俗地講,即是:豬在欄,雞在籠。如果首句是五谷豐登,那么這里就是六畜興旺了,寥寥幾筆,道盡魚米滿倉,雞犬相聞的安寧與富足。“半掩扉”暗示人不在家,門都半掩著,這一處細節的描寫極見心思縝密,讓人想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淳樸民風,而唯有太平盛世,富足人家才會有如此悠閑松弛的狀態。
回看前兩句,真可謂信手拈來,不事雕琢。而看似筆墨省簡,卻又無一字不在其位,無一語不有其意。一副安詳富庶的民風村景,裹挾著泥土氣息撲面而來。極自然地,把詩意向后推進。
古代祭社之處必植樹,所謂“故園喬木”,其中桑、梓二樹最為常見,故而有將“桑梓”直接指代為故鄉,故園。此詩的“桑柘”緊扣社日。同時,村里植有“桑柘”,說明村民還有養蠶業,細節處處體現出詩人的筆力匠心。
“桑柘影斜”,夕陽西下,樹影在地上越來越長,說明天色將晚,人聲漸少?!凹壹曳龅米砣藲w”,家家都有喝得醉醺醺的人,被攙扶著回家。“家家”是夸張說法,說明醉倒情形之普遍。結句奇峰突起,令人莞爾的同時,也不得不嘆服這種筆法的藝術感染力。詩人沒有直接寫社日的熱鬧與歡樂場面,而是用結句,描寫高潮之后漸歸寧靜的這樣一個尾聲,通過這個尾聲,很自然地使人聯想到村民于社日時的興高采烈,暢懷大飲。這種欣喜之情,又與前面的“稻糧肥”“豚”“雞”“桑拓”遙相呼應,而唯有耕作之人,方能對鄉村有這份熱愛,對豐收有這份喜悅。
全詩通過生活細節來描寫社日的景象,筆無旁騖,字字相關,這與絕句的短小精煉有關,然讀后卻不覺其短,反覺內涵豐富,余味綿長,畫面感十足。描寫田園農家的詩有不少,大都是“桃花源”式的不沾煙火,以寄托隱逸情懷,而這首極接地氣,所述之景皆鄉村常見,樸實,真切,仿佛能嗅到稻谷的芳香,能聽到豚雞的喧囂,而內里的那份對豐收的渴望和喜悅,也同樣濃烈得讓讀者皆成“醉人”?! 。ú酚每?,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江蘇省楹聯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聯壇“十秀”,2016年度中國對聯創作獎金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