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中,各地不斷探索“藝術+”實現路徑:有的孵化本土藝術家團隊;有的推動藝術與旅游融合;有的打造文創品牌……藝術喚醒了鄉村、點亮了田野,讓鄉村振興的打開方式有深度有溫度。本報梳理了一些地方的個性化做法,希冀對大家有所啟迪。
四坪村一角。
福建四坪村
借他人慧眼,讓身邊“寶貝”價值變現
沒錢沒人才也沒地理優勢的山區村如何推進鄉村振興?福建屏南縣熙嶺鄉四坪村走出了藝術賦能的新路子。
四坪村過去因經濟落后、交通不便,成了空心村,原有村民六百多人,近年來只剩幾十人留守。
2015年,畫家林正碌來屏南采風。震驚于四坪村的古建筑等文化瑰寶,為了實現鄉村公益藝術教育的夢想,他決定留下來,動員村里的留守婦女、老人、兒童,跟他免費學畫。
林正碌引導村民們觀察世界,喜歡畫什么就畫什么,想怎樣畫就怎樣畫。他想引導村民們通過畫畫,發現世界、發現自己,點燃文藝的燎原星火。
從剛開始害羞躲在家里畫,到每天坐到村里雨廊畫給游人看,耄耋老人高金美兩年賣出了100多幅作品。畫架既是藝術的承載,也成了她創業的“鋪子”。
90后村民沈明輝拿起畫筆后覺得,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難,其作品甚至參加了法國里昂雙年展。在四坪村,像沈明輝這樣的農民“藝術家”還有很多。他們畫出了家鄉之美,再通過“線下+線上”將畫賣出去,有些人月增收數千甚至上萬元。
2017年,在林正碌指導下,四坪村黨組織帶著村民興修雨廊、引水成瀑、修繕古宅、整治村貌,漸漸地,這座空心古村再綻風華,被譽為“福建最美園林式古村”。老宅、農具、傳統生產生活形態,成了寶貴的藝術資源。
現在,當地成立了古村文創產業指揮部,編制“一村一品”規劃,杜絕“大修大建”“堆盆景”等景區式做法,確保文創“文”字在先。
古村落要持續火下去,留住懂藝術的“新村民”十分重要。四坪村以村委會為主體,建立中介平臺,統一流轉舊民居。低租金、15年長租期,使得“新村民”敢投入、舍得投入。同時,創新探索“‘新村民’出資、駐創藝術團隊設計、村委會代建”的古村修繕模式,確保“修舊如舊”“一屋一特”,村里聘用本地工匠,既傳承了傳統工藝,又實現了村民增收,最終由“新村民”、村干部、專家共同驗收,實現了古村文創和鄉村建設的雙贏。
2020年,屏南縣鄉村振興研究院在四坪村成立,同步引進了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愛故鄉計劃等知名鄉建藝術品牌,并組織鄉賢、村民成立了愛故鄉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許多城市藝術青年來到村里“認領”老屋,開起音樂酒吧、工藝品店、特色民宿……古老村莊煥發出勃勃生機。 (劉子)
>>>>編輯點評
鄉村價值的“再發現”對于鄉村振興十分重要。善于借用外來藝術家的“慧眼”,深度發掘鄉村人文、生態價值,就能構建吸引更多人才到鄉村創新創業的“強磁場”。這是一條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
定汪村村民周書情展示手工作品。
貴州定汪村
與“師父”牽手,給農民植入“藝術基因”
把大字不識的村民變成藝術家,總共要幾步?浙江省寧海縣葛家村的黨員干部們在貴州大山里找到了答案。
貴州省晴隆縣光照鎮定汪村布依族村民王志蘭就是一個“速成”藝術家。只用了一年時間,她做的手工藝品就登陸晴隆融合設計鄉村藝術節。定汪村如今已是晴隆縣有名的“藝術村”。
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帶隊進駐浙江省寧海縣葛家村,用8個月時間,和葛家村村民們一起,以隨處可見的石頭、毛竹、廢棄瓦片,打造了一個“藝術網紅村”。
“我們村山美水美人美,不知你們的發展模式能不能復制過來?”定汪村向葛家村發出了“拜師函”。
2020年8月15日,葛家村派了13位村干部、黨員代表擔任“藝術課老師”,叢志強擔任“藝術顧問”,來到定汪村開啟“援夢”計劃。
“啥是藝術?藝術就是把抽象的東西變成可接近的和容易理解的事,讓大家日子越過越好!”葛家村來的“村民老師”葛萬永給定汪村民們描述了葛家村改造前后的變化,“我們能做起來,定汪怎么不行?”
根據定汪村的實際,一個“三步走”的改造方案很快出爐:第一步,村民分組清潔環境、治理村容;第二步,老師們手把手教文創知識;第三步,讓村民自己干,把藝術改造的常態化機制建起來。“領著村民搞藝術,最重要的是教會他們理念,自己做主改造家園。”葛萬永說。
“剛來時,村民不相信我們,我們就帶頭干。”葛萬永回憶說,他們從清理垃圾,到幫助村民設計美麗庭院,再到網絡直播工藝品,定汪村民從冷眼旁觀到踴躍參與,心里的藝術之火被點燃。村民羅昌鴻用一塊廢棄的門板做成了一塊門匾,問他做什么用,他神神秘秘地說,“保密!”
相比男子而言,心靈手巧的婦女無疑有天然優勢。葛家村人帶來的一只小手工布偶,引起定汪布依族婦女的興趣。“玩偶繡上布依族圖案,似乎更好看呢!”村里由此建起了“織夢坊”,推出一批布依族文創產品,布藝刺繡、手工發夾……
有了藝術產品,還得賣出深山“變現”。一張桌子、一根木棍支架、一部手機,羅隨妹成為定汪村史上第一位“帶貨主播”。第一次直播成績驚人:開播一小時,在線人數10萬人,收入51481元,“家門口的藝術改造,不僅讓山村美了,更讓山村富了。”羅隨妹說。
今年,叢志強和葛家村藝術團隊再到定汪村“走親戚”。
葛家村的葛詩富問“徒弟”羅昌鴻,“去年你拿舊門板改的門匾上,究竟題了啥字?”“未來書院。”原來,早早輟學的羅昌鴻很羨慕有文化的生活。他把自家農房改成了書院,擺滿了各類書籍,供村里孩子和游客閱讀。這讓葛詩富意識到,“未來書院”這名字“起得特棒!”
拿慣鋤頭的村民拿起了畫筆、針線,彩繪、插花……他們嘗試用積極心態、審美眼光去保護環境,參與村莊建設,發展致富產業。村民羅運傳辦起了一家公益茶亭,供路過的村民休閑、品茶。“每天有閑情坐下來喝茶,過去想都不敢想!”
一趟趟到村,叢志強反復向村民們傳遞一個理念:藝術振興鄉村,最終要靠自我賦能,要創新,要新鮮,要好玩,做城市里沒有的東西和城里人沒見過的東西。
“我們最好的未來是什么?”叢志強拋出問題,“你們離開后,我們能自己做下去,村莊變得越來越美,越來越好!”村民羅運思這樣回答。 (鄭夢雨)
>>>>編輯點評
鄉村振興,首要在人。村黨組織如何堅持村民的主體地位,激活農民的情懷和創造力,實現鄉土文化的自我創造、自我服務與自我發展,是確保村莊可持續發展、維護村民長遠利益的關鍵。
“小畫家茉莉”在孟家莊村。
河北孟家莊村:
打造潮玩文化IP
河北省承德縣劉杖子鄉孟家莊村,樹起了一個4.2米高的大型雕塑,是當下青年人熱捧的一款潮流玩具主角“小畫家茉莉”。
今年以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選派青年干部組建孟家莊村駐村工作隊。工作隊結合孟家莊村的自然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等,積極引進、打造獨特的IP文創產品。已經有一些游客從外地趕來,與“小畫家茉莉”合影留念,欣賞潮流玩具文化。
工作隊后續會根據孟家莊村的自然環境、產業狀況以及民俗文化等,設計新的IP,形成系列創意文化產品,打造獨特的鄉村潮流玩具文化“打卡地”。
根據計劃,孟家莊村正在陸續推動三個熱門IP文創產品落戶,推介村里的風景,提升蜂蜜、蘑菇醬等產品知名度,打造宜居生態美麗新農村。 (張萬年)
劉家坡村一景。
山東劉家坡村:
石頭村點石成金
劉家坡位于山東省沂源縣魯村鎮,曾是藏在深山里的省級貧困村。誰也想不到,它有朝一日會吸引海內外眾多知名藝術家的目光。
這是個足夠“硬”的村莊,手工打造的石頭院落,干插手法建造的石墻、石街、石垛……2018年3月16日,山東財經大學張凌云教授團隊進駐劉家坡,通過對原址院落的建筑結構進行修復與重建,彰顯鄉土主體元素,實現精品民宿的藝術化、高端化。
在海內外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劉家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藝術氣息與鄉土文化深度結合,中西方建筑美學、設計理念、構件元素等在這里有了極好的體現。張凌云說:“我們希望把劉家坡不朽的‘石頭地帶’推向國際,以文化、產業、藝術賦予鄉村獨有魅力,用世界藝術品位吸引更多人關注鄉村。” (逄春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