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剛剛畢業回到家鄉的一名基層干部,在抗疫一線或許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業績,但我們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守護這片土地。”這是我在抗疫日記上寫的一段話。
我出生于1996年,今年7月碩士研究生畢業后,考取了家鄉選調生,成為福建省安溪縣參內鎮參山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防疫期間,李艷泓(右)在村里值班。
“緊急通知:兩點前到村部開展疫情防控摸排工作……”9月14日凌晨1點34分,一則緊急通知讓我心懷忐忑。農村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環節,我們村的情況又相對復雜,全村1萬多常住人口中,外來流動人口占了一大半。村莊道路四通八達,轄區內項目多、工地多,還有物流園、工業園,人員錯綜復雜,流動量大,摸排和防控難度大。
“您好,我是參山村疫情防控工作人員,請問您是什么時候從廈門返回到安溪的……”為了盡快摸清需要居家隔離的人員名單,多少個深夜,村委會燈火通明。戰“疫”的這段時間,我每天不厭其煩地重復著同樣的工作:信息報送、走訪居家觀察戶、打流調電話、開展防控宣傳。
我所負責的公寓和出租房大多是不帶電梯的小高層,居家隔離觀察戶分散居住在不同樓棟,入戶走訪一天爬幾十棟樓是常事。有時剛從一棟小高層走下來,小腿肚還在打顫,又要爬另一座樓。天氣酷熱,一天要換幾次衣服,汗水浸濕了口罩也不敢摘下。
我學的是新聞傳播專業,開始琢磨如何將所學專業知識運用在戰疫實踐中。我拍攝了許多抗疫小視頻。連夜搭起的帳篷、深夜調試的設備、烈日下堅守的志愿者、脫下防護服渾身濕透的醫護人員,都記錄在我的鏡頭里。
中秋節當天給家人打了個電話,告訴他們不能回家團圓了。今年的中秋節對我來說注定有些不平凡,這是我走上工作崗位后的第一個中秋節,也是第一個沒有和家人團圓的中秋節。我已經記不清有多久沒有回過距離不到40公里的家了,累了隨便找個角落就能睡著,成為戰“疫”常態。
從象牙塔到基層一線“大熔爐”,角色、身份、環境的轉變以及工作中層出不窮的挑戰和考驗讓我快速成長。戰疫的經歷,讓我逐漸脫去了“書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