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組織相關專家學者結合各自研究特長,對《方案》進行了深度解讀。
強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方案》明確提出了鄉村建設行動路線圖。南京農業大學經管學院管理系系主任何軍教授認為,鄉村建設行動方案的重點內容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在實施機制上,一是要發揮農民、村莊的主體性,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堅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進,避免無效投入造成浪費,防范村級債務風險;二是通過鄉村治理與鄉村組織發育推進鄉村建設,推廣村民自治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群眾參與鄉村建設項目的有效做法;三是鄉村建設的縣域統籌,特別是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由注重機構行政區域覆蓋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務覆蓋轉變。同時,推進政策保障措施與體制機制創新,一是擴大鄉村振興投入,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中央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農業農村傾斜,壓實地方政府投入責任;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專業人才和鄉土人才;三是探索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服務體系,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通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推動鄉村建設。
南京農業大學經管學院經貿系黨支部書記周力教授認為,人居環境整治是鄉村建設行動的重點之一。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實踐中,應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厘清村集體經濟組織在人居環境整治等公益性支出和其他經營性支出間的關系,事關村集體經濟組織本身的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人居環境整治的推進進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對于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落后地區,財政資金應有所傾斜,不“透支”村集體經濟發展紅利。
嚴斌劍副教授認為,鄉村建設從“硬件”和“軟件”兩個縱向維度以及生產和生活兩個維度,穩步提升鄉村宜居宜業水平。從“硬件”來說,生活層面要提升農民居住品質,繼續加強鄉村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生產層面應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藏物流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從“軟件”來說,生活方面要補齊農村醫療衛生短板,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強化鄉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以及鄉村治理體系;生產方面要優化鄉村營商環境,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財政、金融、用地、政策等資源向鄉村傾斜,強化組織保障和體制機制支撐。
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創新鄉村建設推進機制
《方案》強調要發揮農民主體作用。何軍教授就此指出,目前一些地區并沒能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這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初衷是偏離的。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發揮農民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需要為農民創造產業發展參與、鄉村治理參與、環境建設參與的條件與途徑。為此,《方案》完善了保障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機制,將有力推動農民在鄉村建設中的積極參與。
周德副教授認為,《方案》是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以及鞏固內需增強內部發展能力的重要舉措。鄉村建設行動需要調整和處理好政府、市場與農民三者之間的關系。農民是建設行動的主體,需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農民“我想建設、我要建設”的內生動力,而非“等你建設、靠你建設”。如果通過自上而下推進,可能會導致農民參與不夠導致項目功能無法滿足當地農民需求而后續維護乏力,造成建設效果不佳。此外,由于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條件有差異,導致各地的項目需求差異較大,所以要因地制宜,不同的項目需要對其項目性質有所區分,分類支持。在資金投入方面既要加強財政投入,也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要增強各方特別是農民參與監督,并形成有效的運營管護機制,使得鄉村建設項目能持續有效發揮效果。
博士生薛虎認為,創新鄉村建設推進機制,需解決鄉村公共產品“為誰做”“誰來做”和“如何做”的問題。“為誰做”決定了公共產品的性質,進而確定了“誰來做”這一投入供給的主體,并明確了“如何做”的投入供給方式。此外,要建立專項任務責任制,按照一項任務一個推進方案的要求,牽頭部門加強統籌協調,避免部門間職責錯位、互相推諉、財權與事權不對等。
加強數字鄉村建設,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這次明確寫進了《方案》。南京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耿獻輝教授認為,數字商務比電子商務涵蓋的范圍更寬廣,實踐模式更為新穎。當前,數字商務在鄉村建設中的應用場景偏重管理功能和公益效能,缺乏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全產業鏈的聯結與融合,數商興農的商業模式缺少典型示范。他認為,數商興農可以有效降低農業生產要素運行的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的短視頻與直播電商,解決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化解了農業小生產與消費大市場的矛盾,擴大鄉村各類產品的銷售半徑并提高產品效益。今后,鄉村大地上,短視頻與直播等新型電商作為“新時代文本”必將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成為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標簽。
他還表示,現在農村集體資產規模迅速擴大,成為監管的熱點問題。數字鄉村建設工程形成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和產權交易等信息化管理系統,進而形成鄉村大數據,可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要素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