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可這輛“大車”,曾因超載了“文山會海”“過頻督查”等諸多問題,疲于應付。
2024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首次以黨內法規形式為基層減負工作作出規范,推動解決“小馬拉大車”問題。一段時間以來,山西狠抓落實、馳而不息地減準基層“累點”、厘清基層權責、解決基層之憂,讓“大車”變“輕車”。
“焦點”模糊“累點”多?
小切口減 硬約束管
“干好有用的事,少做無用功。”形式主義、華而不實、性價比低的事,就是典型的無用功,讓本就“壓力山大”的基層干部“累點”多多,本應高效落實的工作部署“焦點”模糊。
如何把無用功剔除?山西聚焦小切口減,設定硬約束管。
規范考核、更重實績,在“減法”中找準方向——
山西出臺綜合考核辦法,專項考核由36項精簡至6項,壓減考核指標40%以上,同時,指導市縣鄉完善考核制度,做好專項清理規范,推動簡單考“材料”、查“痕跡”,向重點考成效、看實績轉變。
一場考核之變,在晉中市壽陽縣初顯成效:20個主管部門重復考、多頭考,變由縣委統一組織實施;過多過細的鄉鎮(街道)、縣直單位考核指標數量,均精簡了60%以上;頻繁復雜的報送資料,也通過平臺聯通、資源共享,實現了“一鍵填報”。
松綁不意味松懈,壽陽縣明確了考核“一把尺”,聚焦黨的建設、經濟發展等8項重點任務,統籌設計指標體系,開展差異化考核,樹立起重實干、重實績的鮮明導向。
清理應用程序、合并網絡群組,專項整治“指尖”之負——
“微信一響,心頭一顫。”陽泉市城區上站街道小陽泉北社區居委會委員高慧芳回憶,“安全隱患排查群、文化體育群……共有12個!”話畢,又迫不及待補上一句,“這還不算臨時性的群!”
卸下“指尖”之負,才能扎實為民服務。山西逐級摸排,關停解散職能相近、“僵尸”類、“空殼”類政務應用程序、公眾賬號及工作群。同時,為了方便基層干部、群眾辦事,規范政務應用系統管理,把1600余項服務事項整合接入“三晉通”移動端口。
如今,高慧芳的工作方式變了,只剩下一個總工作群,報表也精簡為每月上報一次。“‘鍵對鍵’工作少了,‘面對面’服務群眾自然就多了。”她由衷地點贊。
精簡會議、嚴控發文,多項工作一同部署——
“上次去鎮上開會還是在上個月。安全生產、護林防火等事項都放在了一起說。”一場節奏快、干貨多的會議,讓晉中市壽陽縣宗艾鎮下洲村黨委書記劉文杰有了輕裝上陣的爽快感。
嚴定發文開會計劃,規范文會統計口徑,動態監測、對賬清賬;定期開展“回頭看”,問題早發現、早糾治……山西邊規范邊精減,從側重減量,向提質減量兩手抓邁進,少而精、簡而實、知而行成為文風會風改善風向標。
把基層干部從無用功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精力集中到推動發展、服務群眾上,需要多從上面和源頭上做減法,這也是山西將持續探索的方向。
權責不清易“甩鍋”?
照單履職 合理放權
“基層是個筐,啥都往里裝。”在基層治理難題中,人員少、事項多,一些職責邊界不清、權責不一致、責能不匹配的工作事項,正是導致基層負擔過重的突出問題。那么,目前基層權責明晰做得如何呢?
山西分“兩批三步”走:按照擬定清單初稿、完成“三上三下”聽取意見、研究論證審定發布三個步驟,第一批選定30個縣(市、區)、90個鄉鎮(街道)推進履職事項清單編制工作,預計2025年4月底前,全省117個縣(市、區)、1283個鄉鎮(街道)全部完成。
作為山西第一批先行試點,最近,太原市古交市原相鄉、馬蘭鎮和桃園街道已基本完成清單編制,進入了第三步——研究論證審定發布階段。
“鄉鎮(街道)不同崗位工作人員,拉網式梳理總結了近五年來辦理過的工作事項,該做哪些、能做哪些,按照主次責任,分成‘必須為、負全責’基本清單、‘輔配合、負次責’配合清單、‘無力為、難負責’收回清單三個類別,把履職事項明確下來。”古交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秀玲告訴記者。
立足法定,依法履責,對“壓力甩鍋”的事項,基層有了說“不”的權力。比如,燃氣液化氣、加油站安全檢查,曾被列為街道權責,實際卻并不合理。“缺乏專業知識、也沒專業設備,只能浮在面上走走看看。”桃園街道工作人員康毅直言力不從心,“萬一出了事,交代不了。”據了解,這類專業技術性強、鄉街無力承接及與工作無直接關聯、長期未實際履行的事項,均已被桃園街道納入申請上級收回清單的類別中。
基于實際,體現特色,對有助于“實現治理效能最大化”的事項,基層有了說“要”的底氣。原相鄉根據自身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挖掘“推進轄區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申請狐爺山巖茶地理標志”等個性化事項;馬蘭鎮將做好“對采煤沉陷搬遷區的移民生產生活的幫助及矛盾糾紛的調處”“建設好博士小院”等納入履職清單,既兼顧共性,又體現個性。
“研究論證審定發布后,基層需要履職的事項將做出相關調整,需鄉鎮(街道)配合的事項,權責會更加明晰,上級收回部分事項,也能讓基層減負不少。”山西省委編辦市縣處處長馬向濤介紹。
此外,針對此前向鄉鎮(街道)下放的55項綜合行政執法事項,山西組織開展了一場“大起底”式的再評估,推動各地科學合理調整賦權事項。
因執法事項名稱及依據修改,因改革試點要求,建議不再選取;因法律、法規、規章修改,建議選取后變更依據;因專業技術性強且使用率低,建議審慎選取……
“放得下,更要接得住。”山西省司法廳行政執法協調監督處處長張志遠說。目前,山西各縣(市、區)已全部完成評估工作,根據評估結果,平均收回賦權執法事項19項,平均承接賦權執法事項31項,減少了39.3%。
在鄉鎮(街道)梳理履職事項、評估賦權事項的同時,山西也積極行動,在村(社區)同步摸底、梳理履行職責事項和政務服務事項。
“能不能幫忙蓋個章?”面對村民五花八門的“證明需求”,長治市長子縣大堡頭鎮大堡頭村黨支部書記崔建麗陷入了情與理的兩難;“發牌子就是發任務,掛牌子就是掛責任。”望著占據了空間、牽絆了手腳的門牌,陽泉市城區南山路街道新華西街社區黨委副書記劉振華也很無奈……
“四目錄、一指引”解難愁。山西堅持法治思維,依法制定了村級組織履行職責事項、協助政務服務事項、出具證明事項、減負措施四個指導目錄和標識牌內容及懸掛位置參考指引,明確無政策法規依據的,都要取消或精簡,為基層組織“撐腰”。
截至目前,清理規范村(社區)標牌3.4萬塊、證明事項40項,將村(社區)工作機制整合精簡為42項,“應辦事”“協辦事”“減辦事”厘清了,村級組織能聚焦主責主業,踏踏實實服務群眾了。
“一減了之”存后患?
動態監測 常態長效
鑒于基層負擔“久治難愈”“花樣百出”等狀況,從長遠看,干部群眾最怕“一減了之”。
干部怕反彈:“會不會避避風頭又彈回來了?”
當下改、長久立,才能管長遠、固根本。山西各地探索基層工作事項準入和管理制度,工作事項進基層,需經“集中申請”“聯合審查”“研究準入”三道關卡;建立基層減負工作目標評價體系,定期分析“盤一盤”、量化測評“點一點”,統籌重點任務進展;健全減負動態監測、暗訪督查督導等機制,確保短時間內解決應急問題、持續深入解決深層次問題,一鼓作氣、一抓到底。
在長治市,事中,成立作風建設督導專班,持續暗訪督導;事后,接受綜合考量,每一項任務、每一個責任單位都要圍繞“問題是否真解決”“質效是否真提升”“工作是否真反彈”“干部群眾是否真滿意”四個維度“過堂過關”。
在晉城市陽城縣,30個人口密度大、經濟體量大的村有了“村級組織減負監測點”,動態監測標識牌子懸掛、重復留痕等問題。“屬個例的,及時協調解決,普遍性的,由縣級協調機制統一研究解決,舉一反三排查全面整改。”陽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柴高原說。
群眾怕事難:“‘減掉’的證明,誰來開?”
從源頭真正解決問題。針對基層反映多、出具頻次高的證明事項,山西省委社會工作部主動上門,與金融辦、衛健委等部門溝通協商,取消了18類涉金融業務證明事項、優化了開具死亡證明等工作程序。
絕不讓群眾“卡”在中間!長治市長子縣堅持一張公告貼到底、一部熱線通到底、“紅色代辦”幫到底——應由職能部門出具的、可用證件代替的,標清楚講明白;因無信息、無檔案等歷史遺留問題存在爭議的,絕不推諉扯皮,協助調查、代辦幫辦。
“必須了解群眾的真實需求是什么,從解決一件事向解決一類事轉變,杜絕‘一減了之’。”山西省委社會工作部一處處長王文廣說。
減下來的時間和精力都去哪了?卸下包袱輕裝上陣,抖擻精神主動作為。
一早,太原市陽曲縣泥屯鎮黨委書記李永蓮,就來到了岔上村,和村干部、群眾商討民宿項目發展問題。最近一個月,她將全鎮21個村都走了個遍。
“年底事多,以往想在這個時間段深入村子和村民聊一聊,得見縫插針。”眼下,李永蓮覺得變化愈發明顯,“更多的時間可以用在服務群眾、推動發展上了。”
對長治市沁源縣的村民來說,提新車是一大喜事。更讓他們感到舒心的是:村里統一規劃的公共停車場內,就有充電樁!想在家門口擁有一個充電樁,曾是項大工程,宅基地要確認確權,房產證發證需等一年。
群眾有難,馬上解、高效辦。山西各地開展試點探索,在經濟條件較好的村莊集中規劃公共停車場,既方便群眾充電,也從根子上解決了“充電樁難題”。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山西省委組織部負責同志表示,衡量減負的實效,最終還是要看干部隊伍是否更具活力,看改革發展穩定的各方面工作是否更有成效,看基層干部群眾是否更有收獲。下一步,山西將加大工作推進力度,著力解決地區間工作不平衡、減負賦能后基層如何高效運轉等問題,推動破解“小馬拉大車”基層治理難題向深層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