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應新(中)幫農戶裝梨,并詢問收成情況。
從村頭到村尾,28分鐘,3760步,他每天都要走上兩個來回。12萬公里,這是他駐村兩年來,車子奔波的里程。
兩年前,從空軍張家口場站政委職位轉業到北京市工商聯的諶應新,被選派為駐燕落村的第一書記。初上任時,村民當面指責,說他是“犯錯誤被降級”才來這兒的;兩年后,村民習慣了有困難先找他,他也因任期可能延長,得以看到項目全面落地而高興。兩年間,諶應新帶著村民完成從“爭當低收入戶”到“全村脫低”的華麗轉身,也成為“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的生動樣本。
燕落村是全市低收入人數最多的村
坐落在密云水庫北岸的不老屯鎮燕落村,是全市低收入戶數、人數最多的低收入村。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8000元左右,距11160元的農戶家庭人均低收入標準線足足有3000元的差距!
“這些年,燕落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只有每人每年2100多元補助,還有種植小米、梨等農作物的一些收益。”63歲的村委會主任李如才感慨。
想要天天“出彩”,結果天天發愁
2016年11月,北京市委組織部選派駐低收入村第一書記,從空軍張家口場站政委職位轉業到北京市工商聯的諶應新主動“請纓”。
然而懷著“雄心壯志”駐村后,村民們不留情面的辛辣態度讓諶應新著實“嗆”了一口。基于以往幫扶未見明顯效果,大伙兒對第一書記的到來充滿了質疑。
如果說對村民的態度尚有思想準備,可諶應新費盡心思挖掘村子資源,一連提交兩三份項目策劃卻都沒能批下來。“一級保護區限制確實太多,沒有領導敢批。”想要天天“出彩”,結果天天發愁!
銷產品得民心,辦講堂轉民風
深夜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到村委會,想想各種棘手難題,有那么幾次諶應新也未免打起了退堂鼓。可冷靜下來,軍轉干部的“韌勁兒”又占了上風。
諶應新認為,想要帶領大伙兒“脫低”,先得為百姓干點實實在在的事。他觀察到村民存在農特產品銷售難的狀況,諶應新上下奔忙,全力聯絡資源、拓展銷售渠道。上百萬斤鴨梨、幾萬斤小米一賣完,他感受到村民的態度也悄然發生了轉變。
村委會小院兒一側,粉刷成鵝黃色墻面的“蜜蜂愛心超市”不由讓人駐足。店內擺放著毛巾卷紙、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想要買走它們,唯一的“硬通貨”卻不是人民幣,而是通過在旁邊明倫道德講堂聽課獲取的“積分”。村民用攢下的積分,就可以到蜜蜂愛心超市換東西了,一分等于一塊錢。
這是諶應新“潤物無聲”的又一項舉措。為了改變村民“無事可做”的消極狀態,他輾轉打聽、聯系到了北京明倫公益基金會。中央黨校教授、全國致富模范給村民講優秀傳統文化、講黨的惠民政策,交流致富奔小康經驗……“開始百姓應該說還是奔著積分去的,但慢慢真就能聽進去了。”諶應新感慨,道德講堂讓村民有“正”事兒做,長了見識,更潛移默化帶動了民風的轉變。
企業村民“結對”,助力穩妥“脫低”
除了辦講堂,諶應新還協調明倫公益基金會給予全村42名在校高中生每人每年3000元,給予40名癌癥重病患者每人每年5000元的資助。他感慨,這些點滴百姓都看在眼里,工作也干得越來越有味道。
然而諶應新明白,想讓全村“脫低”之路走得穩,不能光靠提升思想覺悟和救助金,還得從根本上尋求逐漸消除物質貧困的辦法。他坦言,這對自己這個軍轉干部來說,可真是一籌莫展。“但我有整個北京市工商聯做后盾!我們工商聯主席和工商聯黨組全體成員都到過燕落村考察調研,考慮到燕落村有14個村民小組,最終確定了‘一企幫一組、一組一品牌’的幫扶模式。”
諶應新介紹,今年5月25日幫扶工作搞先期試點,7月10日實現了14組幫扶“對子”全覆蓋。被選中的都是極富實力的企業。“這下老百姓看到希望了,年底前低收入戶全部脫低,肯定沒問題!”諶應新喜滋滋地表示。更令他期待的是,接下來還有項目正待落地——北京城鄉集團計劃投資800萬元,按1000元/畝價格流轉村民土地,種植附加值較高的農作物。并將村里閑置的服裝廠整修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為村民提供工作崗位。
“11月23日任期就滿了,這么多項目都是我協調的,必須得整利索!”這位湖南漢子擲地有聲,“最近聽說市委組織部幫我們延期了半年,各個單位也還沒開始選派第一書記。我太高興了,到時燕落村的布局會更完整,老百姓的日子也會更美!”